中财富信息网郑重声明:中财富信息网所载文章、广告、外部链接和数据均为网络转载,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负。中财富信息网首页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 岑艳
2017-08-19 07:56:46来源: 作者:

  

  

   认识岑艳很偶然,那天岑艳有事到莲社北路,不经意中看到李申盛制作的高温颜色釉茶器,对色彩极敏感的她跨进了“了了亭”店门,饶有兴致地把小杯握在手中把玩、欣赏。神情专注。我正坐在电脑台边整理资料,便起身迎了上去,她侧身对我说:“好玩”,我笑笑。后来我们交谈起来,很投缘,知道她是个艺术家,青花与釉上均长。但谈得更多的是这些申盛的窑变小杯。那天,她买了一些小杯走了。走出门几步她回头笑着道再见,我这才看清她的臉:恬静素雅的娃娃臉,气质很好,颇有好感。

   后来来了几次都是拿杯子,接触多了,交谈深了,有一次,我们讨论青花人物的创作,她告诉我:“线条对我来说太轻松了。您知道吗?我19岁就进壁画厂画瓷器,1994年,我23岁,在王锡良直接指导下,完成了上海市地铁站第一块题名‘生命、阳光、雨露’90平方米陶瓷壁画。1995年,创作完成了景德镇飞机场大型壁画《四大发明》,还有景德镇第一小学壁画《科技与未来》。”我很惊讶,那么年青就挑此大樑!年青时一定是极受信任和重视的聪慧人才!

   人到中年的艺术家岑艳,沉静,无争,静悄悄的画,视画画为个人生命的唯一归宿,她的专注、她的心定、她的自信、如大家闺秀般挙手抬足,待人接热物,没夹杂当代有些艺人有的躁气。

   我专事景德镇瓷器20年来,接触过几乎所有的国家级大师、学院教授,见到过大部分省大师,实际上陪同其中不少人从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一直走到国家级大师,体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从90年代慢慢上升的市场气氛,到2006年后几乎是直线上升的购买热度,再到2012年市场热度断崖般的下挫。都和他们一起经历。

   我奇怪我没在那个轰轰烈烈的时光中迂见岑艳,而在现在这样风平浪静的岁月中与她相识。我不知道她对我看法如何,我却对她藏着些许好奇。

   后来看到了岑艳的瓷画,真的很感慨,有一份特别的雅和美,就像我第一次见到李磊颖的研究生曾静的瓷画。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吸引力,岑艳的瓷画能让你即时受到感动。线条流畅奔放且述说自然,布局疏密有致而赏心悦目,色彩瑰丽典雅仿佛在跟你轻声述说什么。

   2012年,岑艳以江西省唯一代表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博士生课程班”。此班的创立显示了高端权威政策与研究机构对这一领域发展的高度关注。2014年,岑艳毕业于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博士班.

   2014年4月,岑艳参加了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举办的“中国文联第十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视觉艺术)高级研修班.也是景德镇陶瓷界唯一的学员。

   我仔细地阅读了西沐在2012年写的洋洋6000字的文章“沿民族审美趣向生发--试读岑艳的陶瓷艺术”。

   西沐曾经到过“了了亭”,吴锦华请来的。他很关注景德镇陶瓷,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资深艺术评论家,在北京艺术界是一文难求的主。

   西沐的文字理论性很强,站得很高,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评论风格。和景德镇本地风格有所不同。我想,引用他的文章介绍岑艳能更全面并深层次的理解当代艺术和艺术家。

   沿民族审美趣向生发——试读岑艳的陶瓷艺术

   西沐

   随着中国艺术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陶瓷艺术这门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无疑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选择与冲击。有文化学者发出疑问: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陶瓷精神今何在?并指出,今天的景德镇只见商业,不见文化;只见工艺,不见艺术;只见重复,不见创新;只见大师,不见品牌!面对越来越多的质疑,中国陶瓷艺术到了必须也应该反思的时候了,诸如陶瓷艺术发展的文化立场、陶瓷艺术发展的审美趣向、陶瓷艺术的价值评判标准,以及陶瓷艺术市场的价值认知等问题都摆在了我们面前。

   随着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增强和精神需求的丰富,中国陶瓷艺术也在实现着历史性的跨越,由旧式的古典艺术,不断演进向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现代陶瓷艺术形态转变。在世界美学转型的背景之下,当代中国陶瓷艺术价值取向的构建引人关注。与此相对应,陶瓷艺术的创作也需要建立新的格局,生发新的理念,形成一批有创造能力与资本的艺术家队伍。唯有此,中国陶瓷艺术才能在艺术审美的向度上参与世界民族艺术的当下语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当成古老的艺术或古董被赏玩;也唯有此,中国陶瓷艺术才能站在新的认知高度,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整合文化艺术资源,聚合新的创造能力,形成更富生命力与创造力的生发点。而这种实践与探索不仅充满艰辛,更需要有漫长的时间及更富有冒险与牺牲的精神。岑艳在陶瓷艺术中的不懈探求,让我看到了这种转型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与努力。

  

   (一)

  

   文化传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都是其血脉的根本,文化精神是照耀艺术发展之路的灯塔。这是一种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坚持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也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固步自封的态度,要有时代气息,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突出中国艺术的审美品位与文化品格。当然,陶瓷艺术的进化发展也不例外。只是岑艳与千千万万陶瓷工匠不同的是,她将陶瓷当成一种艺术创造的媒介,当成一种可供来不断创作的资源,而不是仅仅做成一件不断被设计与摹造的工艺品。在其对文化精神的体悟中,以当代性的审美视角,将陶瓷材料的特质,陶瓷特有的工艺性与独具个性的艺术造型与绘画语言,在不断沉淀与形成的审美经验的感召与整合之中,沿着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所特有的审美趣向与趣味,不断形成了既有民族气象又极具现代感,既有中国陶瓷艺术语言的言说又融合了当代精神的个性化语言的艺术风貌。可以说,岑艳的陶瓷艺术创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及特定的言说空间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及研究的案例式的价值。对岑艳陶瓷艺术探索的研究,我们先从其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总结开始。

   首先,岑艳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与探索中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精神,并将饱满正气的艺术品质与清新向上的艺术风格贯彻其中,在创作中,既有致广大的文化品格,又有致精微的艺术表现。在融合当代文化精神追求的过程中,将时尚化的审美诉求与传统文化精神对接,并在对接的过程中,通过艺术所特有的视觉传达,表现新时期文化精神的生长姿态及应有的精神感召力与聚合力。岑艳这种基于文化精神基础之上的传递,可以说为其艺术探索展开了更为宏大的文化背景与艺术发展的空间。

   其次,岑艳的陶瓷艺术探索所张扬的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是艺术探索更为个性化的一个基础。岑艳认为,对于一个陶瓷工作者来说,进行陶瓷艺术创作,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盲目创新。陶瓷艺术作品的开拓与创新,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要顺其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在美学上就表现为反对雕饰。庄子在《天道篇》及《刻意篇》里就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论断。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道家的自然审美哲学也形成了独特的山水自然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见,民族化的审美意识更为具体化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陶瓷艺术作品的意境追求;二是注意向民间民族艺术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些表现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与借鉴其艺术表现的形式,包括艺术符号、色彩的借鉴与使用;三是以民间民族艺术为资源不断开放陶瓷艺术的当代性诉求,在传承中拓展陶瓷艺术的言说空间,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当然,这种意识不是臆想而来的,而是源于岑艳深入学习及系统体验民间民族艺术的一种努力的结果。

   第三,岑艳在融合陶瓷表现特质,个性化的造型理念与经验,以及民族化的绘画语言基础上而形成的特立独行的陶瓷艺术语言,这是岑艳陶瓷艺术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脱颖而出的根本。可以说,这种语言的确立,会从根本上不断地支撑岑艳在陶瓷艺术的探索中走得更扎实、更稳健、更久远。

   以上三个方面是岑艳陶瓷艺术引起我们关注的开始,但对其艺术探索的解读,可能还需要有更为深入的分析。具体地说,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其艺术探索的历史轨迹分析;二是对其艺术发展态势的系统分析。

  

   (二)

  

   如果我们历史地看岑艳的陶瓷艺术的探索,可以说其轨迹是清晰的。岑艳,自1990年以来一直从事陶瓷艺术创作,1994年,在王锡良老师的指导下,创作完成了上海地铁90平方米大型壁画作品《生命、阳光、雨露》;1995年,创作完成了景德镇飞机场大型壁画《四大发明》及景德镇第一小学壁画《科技与未来》;作品《碧水金荷》瓷板画获得由景德镇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大奖赛金奖;2008年,作品《晨曲》获得由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景德镇市美术书法摄影陶艺展创新金奖;2008年,作品《秋水凝香》荣获由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华月杯”江西省迎奥运中青年陶瓷艺术金奖;作品《晨曲》瓷板画获得由景德镇人民政府主办的第6届陶瓷百花奖优秀奖;2010年,作品《香逐晚风多》瓷板画获得由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暨江西省陶瓷设计艺术大赛金奖;2010年9月,作品《锦秀前程》瓷瓶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2012年,作品《晨妆》荣获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金凤凰”青岛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岑艳陶瓷艺术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业内人士及众多收藏家的广泛认可。岑艳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青年画院院士。岑艳陶瓷艺术创作以人物、花鸟系列为主,她善于从生活和自然中发现美的形式并运用于陶瓷艺术创作中。

   由此看出,岑艳虽然不一定是科班出身,在景德镇这一千年陶都的文化氛围的陶养下,她开始了自己的学习历程。在这一阶段,岑艳系统地学习并领悟了陶瓷艺术的内在含义及陶瓷工艺的基本内涵、要义及技术,在知识、经验与技能层面有了系统的积累与沉淀,并在审美取向及价值判断上打下了基础,再进入吸收、融合、创作阶段,更多的是发挥了师傅带徒弟的传递机制。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更多的是在学习如何创作,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创作,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意等一些基本理念的学习、理解与领悟的过程之中,不断吸收别人及别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与理念,并将自己的审美趣向融合其中,创作出了一些风格比较清新脱俗的艺术作品并广受好评。这种“小试锋芒”的成功不断激励她更加大胆地使用“加法”去创作,吸纳更多的艺术元素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消化之中,她的创作取向似乎更集中,审美的趣向也在不断聚焦,这也预示着岑艳的艺术创作在广泛使用加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消化,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个台阶不是别的,是其艺术风格及艺术语言在锤炼与提升过程的不断成熟及完善。在这里,我们轻描淡写的这一过程,事实上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险途,很多时候仅仅依靠才情、依靠艰辛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命运的神来一笔也可足以改变艺术的创作路径。在现实生活之中,艺术家的探索就像是不停地经过各式各样的路口,有的是艺术的康庄大道,有的是艺术的崎岖小径,更有的是艺术的不归之路,不少有才情的艺术家可能在不同的路口前都曾犹豫过,但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走上艺术探索的正途大道,走向了辉煌的顶点,而芸芸众生费尽一生都在求索,都在堂奥之门外徘徊?其实,在艺术的探索中,不能到达成功顶点的艺术探索者其理由可能是千差万别的,但对成功的艺术家来讲,理由很可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不凡的领悟能力及对艺术探索方向的不凡的选择与判断能力,艺术探索的残酷性可能就体现在这里。岑艳走到今天,可以说是这种领悟与判断力共同成就的结果,她最大的闪光点就是领悟到并牢牢抓住了民族文化精神及民族艺术形式这一主线,并在创作中不断张扬,不断放大,在向纵深的行进之中,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培育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并在社会中得到了认知与共鸣。

  

   (三)

  

   岑艳陶瓷艺术的探索不是单向度与单层面的,因此对其的分析与解读需要更为全面与系统的视角。如果进行概括的话,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审美趣向的形成。在长期的艺术探索过程中,岑艳走的是与众不同的路子。事实上,传统从来都不是僵化的,而是鲜活的。古人传递给我们的传统精神,我们只有在观照自己的内心与生活、在关怀都市化的审美取向时,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当我们面对那种把传统当成一种遗迹与技术手段而把一套技艺程式封闭化、教条化,全然忽视创造精神存在的伪艺术时,就不能不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守护创造的精神境界。岑艳没有陷入泥古的路子,也没有去走工艺化及陶瓷艺术绘画化的单向度之路,而是将陶瓷艺术作为一个审美的整体,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向度下张扬民族艺术审美的趣向,在审美理想上突出民族文化艺术品格,在创作上突出民族审美的情趣,在艺术表现上彰显民族审美的文化艺术气质,为中国陶瓷艺术赋予了民族的当代气息,并在不断强化这一趋势的同时,构筑了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审美经验。

   (2)造型的民族化特色。如何使古老而又传统的陶瓷艺术造型与民族文化的审美经验,在融合的过程中,生发出更为引人注目的亮点,点燃在当下文化艺术语境下的当代性诉求,可以说是岑艳在艺术探索中最为着力的一个点。岑艳认为,这需要了解和领悟古人的哲学思想和精神追求,理解中国哲学的含义与“精髓”以及对国画的作用和影响,懂得什么属于民族特色应该坚守,什么地方可以变化加以吸收其他优秀艺术语言,“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取新的创作活力、灵感和源泉,从而有助于把国画与陶瓷装饰结合起来,并与时俱进,去寻求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创作出具有时代风范并具有丰富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民族文化与艺术审美的心理结构问题,还有认知与审美的习俗与习惯的问题,并不是纯而又纯的视觉艺术问题,而是一种在现代文化艺术资源条件下,用审美理念去调和陶瓷工艺技术、造型与体量、绘画及环境间的实验与探索。幸运的是,岑艳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艰辛而又正确的选择,从而使她的创作在造型上张扬出了民族性的风采与气度。

   (3)绘画性的偏好。岑艳在自己的论文中写道:青花的古朴和清淡美感,可以很好地把山水与现代陶瓷完美结合,青花中淋漓莹润的效果可以看作纸上的水墨韵味,其营造的感觉更加耐人寻味。毫无疑问的是,岑艳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对中国绘画情有独钟的专业素养对其陶瓷艺术探索的促进是不言而喻的。在设计理念及经验的支撑下,岑艳总能较好地将绘画巧妙地融合在体量化的陶瓷中,从而使绘画的艺术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岑艳陶瓷艺术探索中的这种绘画性表现,是其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亮点。

   (4)工艺性的探究。科技进步及其环境的不断变迁,使陶瓷艺术的工艺性也处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之中,所以,工艺性无疑是陶瓷艺术探索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一个陶瓷艺术家来讲,工艺性的选择使用与创新是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岑艳陶瓷艺术的不断提升,与对工艺性的认识、磨合及稳定性地应用关系密切,所以,工艺性也就成为岑艳陶瓷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看点。

   (5)融合中不断独立与成熟的陶瓷艺术本体语言的提炼与形成。岑艳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由视觉审美感受到文化领悟的艺术之路,追求一种艺术的精神境界。这看似只是深入了一步,实则是经受了内心万千的思量与反复。她在研究陶瓷艺术传统及中国艺术表现方法的同时,不断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发掘适合本性的陶瓷艺术语言,并能持之以恒,不断将其推向一个高度,使之更加自如与完备。岑艳在体验中,沿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向度整合陶瓷艺术创作,并深入强化其表现能力。也可以这样说,她在视觉审美感受与文化感悟的转换过程中,不断形成与完善了基于自身能力的审美经验系统,这是推动其艺术走向深入的前提,也是岑艳陶瓷艺术创作能够展示给我们的最具学术价值的东西。岑艳陶瓷艺术本体语言的锤炼与形成得益于四个大的基本方面:一是对陶瓷传统艺术语言的学习与传承;二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学习、领悟与借鉴移植。她说,笔墨具备独立的生命,它是画家通往人生和艺术彼岸与审美理想的载体,中国笔墨这种形式,是画家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表现,仍然是当代陶瓷艺术工作者构成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的要素。三是对民间艺术语言及其符号的研究与借鉴;四是对西方绘画理念及空间构成理论的学习与参悟。可以说,是一种融合之中的聚合,是在学习、借鉴与消化过程中的提升与创新,是其艺术领悟能力的一种语言化过程。

   (6)生活化的艺术观念使探索更关注环境,更关注人文关怀。陶瓷艺术与传统的国画艺术不同,它与读者之间不是一种心物交流的封闭系统,它更像一种环境艺术,在艺术作品之间,一定有环境空间参与到审美品鉴过程中来,所以,对环境的关注也就成为其陶瓷艺术探索的又一个重要特色。岑艳对环境的关注,一方面是体现在对审美文化环境的关注,提倡真挚质朴的人文关怀,强调艺术为人生;另一方面,岑艳关注艺术品鉴的空间环境,强调艺术为生活。这是岑艳艺术探索中关于环境观念的两个向度。

  

   (四)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曾谈及,对一个艺术家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分析时,过分地贴近可能无助于我们对其创作状态的审视;反之,带有距离感的审读,可能更有助于我们对其艺术的理解。对一个关心、审视艺术内核及其本体语言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来说,艺术哲学层面的解读而不是技术层面可能更有助于贴近艺术本质的表达。当然,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分析本身就是理性分析对感性分析的一种剖析。如果这种剖析能够抓住其脉络,分析其支点,理出其体系,那就是成功的一种释解,对岑艳的解读希望能达成这一目的。

   我们不会否认,陶瓷艺术的发展可能会有很多种可能,但有一条我们可以肯定,岑艳沿着民族艺术审美取向的这种生发,将陶瓷作为媒介,融合陶瓷材质美、艺术性、工艺性及绘画性而形成的创造力,会不断推动陶瓷艺术及其本质语言的再创造、再融合、再生发,这无疑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路子。岑艳的探索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一方面说明了当下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创造力衰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陶瓷艺术需要创造,需要当代艺术表现的民族气魄、民族品格,岑艳走出了这一步。值得庆幸的是,艺术创造的本质,会让她行走在民族文化艺术的丛林里,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觉。

   莫愁前路无知己,因为与她相伴的是民族文化艺术复兴的勃然大潮。

展开阅读全文

编辑:administrators

郑重声明:本网所载文章、广告、外部链接和数据均为网络转载,仅供参考
所载文章如有错误和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信息纠错:QQ:1625549920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