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作为一种稀缺矿源,加之其被烧制后所呈现的“透气但不透水”的独特结构,受到人们喜爱。10日上午,本报“逛遍博物馆”直播栏目便聚焦了紫砂博物馆,通过镜头向大家展示了聊城古城两家紫砂博物馆,您可以通过紫砂藏品了解紫砂,继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江苏有,江苏只有宜兴有,宜兴只有丁蜀镇有”,说的就是紫砂。用紫砂壶沏茶,不会出现“熟汤味”,即使在夏天,隔夜也不会变质,照样能喝。到明代中后期,紫砂文化真正兴起,紫砂器皿出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用于制作紫砂壶,还用于盆、罐、缸甚至灯的制作等。千年来,紫砂一直受到追捧,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的宠儿。
当天上午的直播,共向大家展示了古城的两家紫砂博物馆——一家是位于古城楼西大街的紫砂文化馆(又称运河紫砂博物馆),一家是位于古城楼南大街的明清紫砂博物馆。这两家博物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紫砂收藏者将自己的收藏品贡献出来而成立的公益博物馆,将藏品共赏,给紫砂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场所。
其中,紫砂文化馆馆长张建军收藏紫砂近20年,馆内共有其藏品300多件,而这些紫砂藏品均为民国之前制作,年代最久远的是宋朝的一把紫砂壶,距今已有千年之久。总体来说,馆内藏品从制作年代来讲,覆盖了千年的时间跨度,从宋元到民国,形成了完整的紫砂壶文化链;从器皿种类来看,以紫砂壶为主,另包括盆、罐、缸以及其他紫砂杂件,这些紫砂藏品,按照制作的年代,摆放在三面墙的展架上。
较之紫砂文化馆,明清紫砂博物馆面积更大馆藏更多,明清紫砂博物馆自6月底开始布展到现在,一层已全部布展完毕,二层布展也有了雏形,一层以小型紫砂壶为主,主要讲究艺术性;二层则以大型的紫砂缸、紫砂罐等紫砂制品为主,讲究实用性。馆长李冬也是一名紫砂爱好者,李冬介绍,目前馆内有紫砂藏品600余件,家里还有藏品600余件,因为还没全部布展好,所以,部分藏品未能搬到博物馆来,“慢慢地将家里的紫砂藏品都搬到这里来,让紫砂爱好者和紫砂收藏者共赏。”
范成昌是聊城市紫砂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直播期间,范成昌专程来到明清紫砂博物馆担当起了“讲解员”。根据范成昌讲述,自明中叶,时大彬等制作紫砂壶大师辈出,到了清朝中期,紫砂制品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从最初的单纯实用器皿到后来加入各种文化元素,以及名人元素,紫砂制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形成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和紫砂文化。
记者在明清紫砂博物馆内看到,馆内有明代时大彬,清代王南林、徐飞龙、方增三,民国范占以及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顾绍培、鲍志强、施小马等若干大家制作的紫砂精品,还有工艺美术大师周汝平赠送的数十件代表作品。有菊瓣壶、梅桩壶、黑龙汉方壶、茶叶六方罐、子母壶、黑地满彩壶等。
逛遍两家紫砂博物馆,中国千年紫砂文化,紫砂器皿的演变以及众多名家的紫砂作品,便可一览无余,为此,两家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编辑:administrators
所载文章如有错误和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信息纠错:QQ:162554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