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毛主席留下的这句话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
如今,中国美食已随着遍布全世界的华人聚集区,以及中餐馆在全球开枝散叶。唯有中药还在国内外饱受争议,农药重金属污染残留、饮片炮制方法违规、中成药添加西药成分、财报疑云……一系列质疑论调考验着中药行业的发展。
在中国中医药行业面临质疑之际,日本的汉方药在舆论造势上,给中国中医药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据称汉方药已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了90%以上的中医药市场份额,不过这一说法最终被证实为谣传。当然,日本最大汉方药企业——日本津村株式会社,不仅在国内培育了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也接受了中国平安的注资并意欲分羹国内中医药市场。
多年以来,国内中医药行业乱象频生,归根结底就是由于整个行业未能形成统一标准化。所以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提升,关乎中医药发展的未来。中药材质量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和行业的广泛关注,其标准的提升工作已成为行业共识。
因此未来谁能够真正掌握中药材源头,以及成为中药行业的标准制定者,才能够真正掌握中药行业的话语权。中药饮片是中药行业的核心环节,但由于缺乏统一划分标准等因素,中药饮片一直是不合格产品的重灾区。从中药饮片出发,上游到中药材,下游到中成药,整个中医药行业一度面临“中医亡于中药”的生死存亡阶段。
当下,中国拥有70余家中药上市公司,总市值接近7400亿元。其中,市值前10强分别是云南白药、片仔癀、白云山、康美药业、同仁堂、天士力、济川药业、东阿阿胶、华润三九、步长制药。
虽然,各家公司均为各自细分行业领域的翘楚,并在各自主打产品的上下游建立了一定的全产业链。但是全国仅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就有1000~1200余种,绝大部分企业都不可能覆盖到如此数量的药材品种。对比之下,在所有中药上市公司中,唯有以中药饮片为主要业务的康美药业,其经营的药材数量最广,营收规模最多,制定的各药材上下游产业链标准也最为全面,是我国唯一参与国家中药饮片行业标准制订的企业、中药标准化建设的领跑者。
然而,在当下中药行业面临内部中药材质量亟待提升、外部又有日韩汉方药舆论造势以及标准化制定权的围攻,中药行业本该合力解决内忧外患共同提升中药行业的发展质量。然而,自2018年以来,中药行业相继出现云南白药“牙膏门”、同仁堂“过期蜂蜜门”、康美药业“财报疑云”等负面事件,为中药质量提升之路蒙上一层阴影。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药并重的方针不变。中药这个行业涉及健康养生、医疗、中国文化等多个交叉学科,国家最高领导人已经多次发出声音支持中医药行业发展。目前中药行业最迫切的问题需要是解决行业面临的内忧外患,重塑中医药安全有效的品牌形象,提升国人对中医药的信任。因此,对于在中药行业极有进取心的龙头企业,国家必然会给予政策和金融上的支持,所以财务上的问题看似是资本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反而也是最容易化解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康美药业从中药饮片切入,与国家相关部门一同制定中药行业质量标准和药材生产、加工标准,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现代化生产基地,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的药品、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共计7000多种,从而逐步实现中药行业标准化,反而是康美药业最深的护城河。
外患:中日争夺中药话语权
随着国家“振兴中医药事业”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医药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更是已经达到17500亿元,中医药总产值达到8442亿元。与此同时,中医药已广泛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不过,近年来日本汉方药不断受到国内一些媒体和企业的吹捧,并造成了一股日本汉方药压倒中国中药的舆论之风。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目前,全世界年中药贸易额已超过400亿美元,其中日本占80%;日本在我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的‘救心丸’,年销售额上亿美元。”这样的报道曾令许多中国中医药界人士感到不安和忧虑。
另一则报道则显示,2016年,核心期刊《中草药》则是提到,目前日本汉方药占据了全世界90%的中药市场销售份额。
《药闻社》小编查询了《中草药》网站,2016年确实有一篇名为《汉方药在日本的发展现状》一文确实有提到这句话,不过该表述没有任何出处。
就出口而言,汉方药主要是满足日本市场的需求,很少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并不高。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2012年日本汉方制剂类产品(包括汉方制剂、生药、其他生药及汉方相关的医药品)国内销售总额为19亿美元,出口金额仅为4万美元。 再加上包括“救心丸”在内的强心药产品(共301个品种)的出口额为565万美元,胃肠药(共238个品种)的出口额为2485万美元,汉方制剂类产品出口总额仅为3050万美元。
2015年我国共与17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中药贸易往来,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47.9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7.70亿美元,中药保健品和中成药出口额分别达2.82亿美元和2.62亿美元。从公开的数据不难看出,汉方药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出口量均远远落后于中国。
不过,日本汉方企业在中国的口碑源自于其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让人敬畏的学习态度。
现在日本汉方医籍的藏书量仅次于中国,还有20多家汉方医籍出版和翻译机构,每年出版汉方医药书籍100多种。不仅注重古代书籍,日本还特别关注大陆和港台地区最新的中医药研究动态,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设立专门机构,收集所有中医药出版物。
另外,日本专门出台药材种植规范:生产过程中尽量不用化肥和农药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日本汉方企业还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药理、毒理、剂型成分分析的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将传统中医药赋予了更多科学化的技术。
此外,在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的专利权仅为0.3%,日韩却占据了70%以上,尤其日本还获得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专利。
日本汉方药在其国内的产业规模虽不算大,但其声明却早已“远扬”在中国,中国人赴日旅游爆买的产品之一就有日本的汉方药。
2017年9月22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旗下的平安人寿认购全球最大汉方药制药公司日本津村株式会社10%股份,交易总额为 273.2 亿日元(折约 16 亿元人民币)。交易后,中国平安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虽然中国平安为津村第一大股东,但是持有的比例并不高,津村制药则凭借这次交易打开中国市场。有了中国平安这个靠山,津村制药无论是从中药材采购领域,还是到制造、销售的一体化经营,都无疑能够在中国市场更顺利的推进。此外,津村还将设立研究所,以反映当地需求,并将利用平安保险的客户、医疗机构和网上服务等多样化的销售渠道。
中国平安当然也收获满满。2017 年 7 月 1 日《中医药法》实施,无疑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方向。在此背景下,平安投资津村,不仅押对了后者的产品与技术在中国市场的想象空间,从另一方面说也是希望借助津村推动中国中药产业的进一步标准化发展。
的确,津村等日本汉方药企业在标准化方面,展现了日本企业精益求精的一面。在生产过程中,汉方药在剂量控制上和西药并无差异,这保证了每一片汉方药制剂中的草药成分的高度一致性。最终,汉方药在产品上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品质稳定,并且有支持疗效的科学数据。
《汉方药在日本的发展现状》文中称,在日本,一般汉方药的质量标准中,常规检测项目除了检测性状、干燥减重、崩解时限等以外,日本对于汉方药中重金属残留量和农药残留量的监控是非常严格的。从原料药材开始一直到成品全程进行检测和监控,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此外在日本汉方药的质量标准中,还有一项指标是在中国中成药质量标准中几乎没有的,即浸出物含量标准,该标准检测所用的溶剂一般为稀乙醇或 95%乙醇。 除常规检测项外,日本汉方药对于鉴别和含量测定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遍要高于国内中成药的标准。
此前,文章《中药怪象:千亿康美等药企屡遭做空 日企津村闷声渔利》曾报道称,其汉方药中的草药,大约80%需从我国进口,津村药业已先后在我国树立了70多个GAP药材培养基地。而国内GAP培养基地最新数据更新截止到2015年,其数量达到了195个。仅津村药业一家就占有了1/3以上。
这意味着在华深耕了近20年的津村制药,不仅在国内拥有数量最多的GAP种植基地,还在国际上拥有最多的古方专利,还在中国市场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更重要的是津村制药还能获得中国平安有力的支持。
如果津村制药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最终成为中药行业的范本,恐怕绝大多数中药企业都要大幅抬升质量控制成本。
内忧:中药行业乱象频发
日本汉方药崛起之时,正值中国中医药产业乱象频发之际。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至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3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然而当下无论是在网上搜索还是与人交流,对中医药的质疑之声从来都没有间断过。
2011年11月16日,国内知名杂志《新民周刊》的一篇深度调查《中药病了,中药已死》将行业存在的现状深度剖析了一遍。这篇文章一度被多家网站和多个大V称作绝望到深刻的好文,如果在网上搜索《中医将亡于中药》,这篇文章里的很多文字被拿来做例证。
而文中最主要的权威度,来自于对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的采访。2006年,《新民周刊》记者采访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时,他曾预言:“我们执行错误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据《新民周刊》记者报道,2011年时,中药材存在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骆诗文当时直言:“医药不分家。现在传统中药已经不复存在,医也完了!
这位学徒出身、从事中药工作53年的退休老人,有点头疼脑热从来都是自己开方、抓药。然而,骆诗文也直言,“我搞了50多年中药,现在的中药连我自己都不敢吃。不是危言耸听,很可能吃出问题。我吃中药,都得自己跑到药材市场亲手选药材,自己炮制。”
究其原因,就在于中药材的原材料选取,以及中药饮片的炮制过程都除了大问题。
把鱼腥草当蔬菜种,地里撒上化肥农药;麦冬使用壮根灵,单产增加好几倍;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单产增加数倍。而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的真相更令人震惊,这也是我国中药材出口最大的拦路虎。从检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污染具有普遍性,几乎在所有的样品中都有检出。
中医药的产地、采摘时间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很多中药的种植基地、采药的药农却对此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中药农业的发展,至少落后中国农业30年。”再加上气候恶化、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等因素,使得中药的质量大打折扣。
这还是原材料检测出的问题,而药材加工炮制则更是问题不断。打磺本来是传统的熏制方法,目前的问题是反复打磺,造成硫超标。更有甚者是直接将硫黄粉洒在药材上面,前些年来为了让药材更好看,除了打磺,还增加了用双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铁水洗丹参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
《新民周刊》这篇文章发布于2011年,且文中还披露了中药行业大量乱象,不过中药行业的惯性并未因一篇文章的警醒而改变。
两年以后的2013年,英国药品及保健品管理署(MHRA)在官网上发布警告,称同仁堂等网上销售的中药含有有害毒素,包括铅、水银以及砷。而这已经是同仁堂药品两年内八次上“问题榜”。
2015年,因企业擅自改变银杏叶提取物生产工艺引发的“银杏叶事件”,彼时国家食药监总局最终对65家涉嫌违法生产销售银杏叶提取物及制剂企业进行了调查处理,其中59家企业因生产假药、劣药被依法处罚,罚金超过1亿元。
按照老祖先的经验,中药材不仅要生长在道地环境中,采摘时节、清洗方式、烘干方法、炮制方法、储藏方法、药材配伍、煎熬方式、对症下药,这些环节环环相扣才能保障药到病除。试看当今的中医药行业,很多时候是从根源处就已经变相错位了,中药如果能产生一定药效就该谢天谢地了。
更有甚者,如2015年央视3.15晚会所揭露,昂贵的藏红花已经不局限于炮制方式和是否道地了,直接用用纸制品和毛发染色制造藏红花。
而近期更让人痛心疾首的事件再次发生,日前同仁堂披露了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受到行政处罚的公告,公告显示,滨海县市场监管局经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在盐城金蜂进行生产时,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对此处以罚款1408.83万元。为保护上市公司免受进一步损害,同仁堂控股股东同仁堂集团提议受让上市公司同仁堂所持同仁堂蜂业股权。
1400万罚款对于同仁堂来说可能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同仁堂这个百年老字号品牌的伤害确实巨大的。同仁堂屡次因中药质量问题受到人们关注,也在一点点消耗人们对中药的信任。
也正是由于中药的生产种植环节和炮制环节鱼龙混杂,导致很多中下游中成药企业和流通企业,以及中医医疗服务机构深受其害。
药方:标准化抵御内忧外患
中药行业外有津村制药入华多年的外患,内有中药质量问题频现的内忧,急需刮骨疗毒,才能痛改行业长久以来存在的积弊,尤其是从中药材上游种植基地和饮片炮制领域,严格按照古方里的药材采集和炮制方法,来实现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标准化。
如文中所述,中国平安希望借引入津村制药来实现中药标准化。然而,中医药企业是否就可以完全依靠日本企业的标准化就能够做大做强呢?恐怕不大可能。
首先,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能成为行业里的标准制定者,这才是能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如果把有着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医药产业标准制定拱手让给日本企业,恐怕绝大多数中国药企也很难认可。2018年5月份,因为一场两年前的5G投票事件,联想深陷舆论漩涡。虽然联想最后做了辟谣,但是围绕着5G标准之争的话题却远未结束,可见标准之争对于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除了这个情感原因之外,日本汉方药企业入华,自身也有很多短板。日本汉方药的短板在于,其既无大量的可耕种地也无充足的药材资源;另一方面,日本对中医存在“废医存药”,在整个医疗体系,包括中药服务、中药监管和中药产业发展等方面并不完善。
众所周知,古人从来没有将中医和中药分家过,中医药都是一体的,望闻问切、对症下药,这才是中医药产业完整的闭环。日本或许可以学习中药材种植和中药炮制方法的精髓,但是其国内缺乏中医诊疗数据,无法对患者实施对症下药。换句话说,津村制药进入中国市场,恐因无法对接中国中药处方药市场而遭遇水土不服。当然,借助于平安保险的客户和医疗资源,津村制药能否补足自身的短板也未可知。
因此,中国中医药行业尽管此前波澜不断,但完善的中医药体系以及庞大的道地药材产区,仍能够支撑中国药企引领行业发展。
不过,要实现传统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绝非一日之功,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康美药业等一大批中药企业承古铸今,积极实现经典品牌现代化和中药饮片标准化。不过,相较而言,康美药业的中药标准化无疑是布局最早,也是最为全面的。
当前,康美药业上至药材种植、药材交易,下至生产开发、终端销售,已基本贯穿中医药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产业,业务渗透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公司先后在全国各地投资建立140多家涵盖药材种植、中药材交易市场、现代物流中心和产业基地等业务的企业,管理的交易市场的交易规模占全国的70%,率先做出了多个方面的国家标准:制定中药饮片国家标准以及生产管理GMP、小包装、色标管理、炮制等国家标准;参与国家商务部中药材等级分类标准制订;承担编制和运营国家发改委批准、授权发布的全国唯一的中药材价格指数——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承担编制700多项中医药编码的国家标准,助力实施统一的中药、中药方剂、中药供应链编码体系;承担药典会动物药中药饮片炮制规范项目企业,获批国家民营网络医院资质。
康美药业的中药饮片标准化显然不仅仅是从企业发展角度,更是从整个行业发展的格局来制定的。康美药业组建了由6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及众多国医大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广州和北京设立康美药物研究院,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20个国家及省部级研发平台和14个自主研发平台,已开展中药国际化、中药标准化等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近百个,主持和参加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数十项,获批国家或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3个,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7项,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40多项,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康美药业之所以会率先发力中药行业标准制定,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最早切入中药饮片行业。作为串联起中医药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中药饮片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增速更是高于医药产业中的其他子行业。然而,巨大的市场空间背后,存在着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饮片质量标准不完善、企业规模小等诸多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作为整个体系的核心,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由于数目众多,截至2017年9 月,全国通过中药饮片GMP 认证的生产企业已有1808家,但还有数目众多的企业没有通过GMP 认证,导致饮片生产企业良莠不齐。
其他大型中药企业,如号称要打造中药全产业链的云南白药、同仁堂、天士力、红日药业等,不可能做到所有中药原材料的质量把控,一些用量不大的中药材仍要靠到中药材市场上购买,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质量隐患。
此时,康美药业作为中药饮片龙头,能够为其他中成药企业提供质量稳定的中药材来源,必然成为中成药企业最信赖的供应商。此外,康美药业利用自己对下游需求的信息优势,可以有效地掌控中药材种植的供应量,再对其进行标准化质量控制,以此形成中药材质量保障的良性循环。
2019年1月20日,康美药业董事长马兴田在2018年总结大会发言中表示,康美药业全年0违规、0通报、0黑榜成绩,再加上康美药业制定了14种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2个品种荣获中国优质饮片品牌、12种饮片获得广东省优质中药饮片荣誉、全年共申请专利245项、3家子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示。
除此之外,康美药业于在广东、北京、吉林、四川、安徽等地建有11个生产基地,产品种类齐全,目前可生产1000多个种类,超过20000个品规。
虽然基地数量上较津村制药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康美药业未来存在反超的可能,原因就在于康美药业的全产业链布局更全面,并在中医和中药的关联布局上,远超津村制药。
2018年,依赖于中药饮片在整个中医药产业的核心枢纽地位,康美药业着力道地中药材种植资源布局,率先推出中药溯源体系,提升中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着重建设标准化中药饮片和医药现代化生产基地;整合优势医疗资源,通过以智慧药房、智慧药柜为抓手、药葫芦为平台的新型营销服务模式。药葫芦打通“医”与“药”环节,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形成标准化的医药全产业链“智慧+”大健康平台。
当前,康美药业是两市唯一主打中医药全产业链的企业,其营业收入以及利润规模都大幅领先其他企业。更为难得的是,康美药业连续5年净利润增速超过20%,营收增速连续5年超过18%;2018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54亿元,同比增长30.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5亿元,同比增长22.1%。
价值:康美龙头效应凸显
资本市场曾质疑康美药业货币基金和资金链问题,甚至市场一度担忧康美药业会不会退市。不过从行业的角度来说,中医药行业由于回款周期长,且中药材交易频繁且规模巨大,账上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撑日常运营。据药闻社小编所知,康美药业在各个中药材种植基地,与当地政府签订有精准扶贫协议,当地政府以扶贫基金入股与康美药业成立股份制企业,康美药业与药农的“公司+农户”合作模式中,无论经营盈亏,都要向当地药农进行分红,所以有些资金虽然是账面资金,但只能用于扶贫项目本身的运营,所以账面资金不能动也是政策原因导致。
此外,关于康美资金链的问题,地方政府出手相助,也侧面证明了康美药业在中医药行业的地位。节前,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内所有医疗机构,必须紧急清查截至2018年底、拖欠康美药业的账款,债务在2月12日之前偿还完毕,否则医疗机构主要领导要被将严格追究责任。此前据媒体报道,2017年底,康美药业曾成功中标广东多家医疗机构项目,合同期内订单总额将超过100亿元,所以康美药业的应收账款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广东省内的医院。这本身就属于康美药业应该收回的现金流,只是迫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在医疗机构面前属于弱势方,才造成了应收账款回款期长这一现状。
政府出手相助,也让康美药业在债务问题上迎刃而解。康美药业2月12日晚间公告,公司于2018年5月17日发行了2018年度第三期超短期融资券(18康美SCP003),发行总额20亿元,期限270天,兑付日期为2019年2月12日。2月12日,公司兑付了该期超短期融资券本息,本息兑付总额为20.87亿元。
此前,遭港媒做空,财报疑云质疑,再加上医药行业整体大幅回调,康美药业股价一度曾跌去六成以上。事实上,在资本市场对于康美药业的态度还在从技术角度争议之时,港资外资抄底、康美内部员工增持股票等消息也不绝于耳。而广东省政府的行动和表态,也为资本市场传达了要支持康美药业持续发展的声音。康美药业在这轮利好加持之下,如今随着迷雾逐渐散尽,康美药业的股价开展了一波强势回升,从节前最低点5.75元算起,到2月15日的9.21元,康美药业股价已经上涨了60%,并还在保持着继续冲高的态势。
此前在康美药业股价大跌之际,曾有投资者发帖称,中医药讲求“望闻问切”,通过对人体的特征了解病因的形成,最终形成对病灶的断根治理,让人体最终恢复健康。在医治的过程病灶逐步消失需要时间,讲求的是通过中药调理以达到人体阴阳平衡让身体越来越好。这两年的国家药典发布,给中药行业带来诸多利好政策。而康美就是这么一家对国内中药发展最重要的一家企业,与超过2000家医疗机构、20万家药店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很多中医院的饮片全部采用康美公司的药材。目前康美药业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物流,贸易,批发,零售,终端,养生,养老等全产业链的大型中药大健康代表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编辑:administrators
郑重声明:本网所载文章、广告、外部链接和数据均为网络转载,仅供参考
所载文章如有错误和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信息纠错:QQ:1625549920
所载文章如有错误和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信息纠错:QQ:162554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