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的热门话题。
虽然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存在分歧,但总体而言,隐忧背后机遇不减。“大湾区动能”将给中小企业提供大量发展机会,特别能够惠及湾区内的本地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大湾区背后的区域经济机遇将引发金融服务生态“洗牌”。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亚洲金融论坛,南丰集团董事长及行政总裁梁锦松、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KVB昆仑国际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刘欣诺、凤凰新媒体高级副总裁刘春出席,并深入探讨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新路径。
香港“中心”定位明确。中小企业发展有何“痛症”?
早在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概念首次被提出,2017年这一概念正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下半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陆续开通,大湾区的吸引力与日倍增。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昔日以香港为“桥头堡”助力内地经济的模式演变成“双向互补”,香港开始挖掘内地机会,助力本地中小企业发展,由此打开新一层增长空间。
正如南丰集团董事长及行政总裁梁锦松所观察,香港在大湾区建设的定位中努力担当多个“中心”角色:第一,香港仍是中国唯一环球金融中心;第二,香港是创新、创意和创业的“三创中心”;第三,香港是人才中心,能够吸引到具有国际视野的审计、法律、合规等高端人才。
虽然香港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在支持本地中小企业发展时依然面临掣肘。官方数据显示,香港本地33万家中小企业在整个商业机构占比98%;其中11万家属于进出口贸易类企业,给香港六分之一人口提供就业机会。香港中小企业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香港社会发展。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四季度,香港本地中小企业在通胀问题、销售及推广有效性、留住人才等多个维度面临困扰。
KVB昆仑国际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刘欣诺更犀利指出,最令中小企业主担心的并不是银行贷款问题,或者说,借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把握香港独特优势,“增厚”中小企业软实力
正如上文所述,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定位明确,但在大战略布局下如何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值得深思。
梁锦松认为可以从四个维度寻求突破。第一,吸引更多VC、私募股权基金来香港落户,从资金层面支持创新;第二,深化未盈利的创新企业上市和退出机制;第三,进一步抓住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承担两地资金池连通和风险对冲,亦可考虑将港交所上市股票使用人民币计价;第四,利用健全的法律、低税率、医疗体系等条件,吸引更多国际人才。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也提出,“发挥本地优势,推进大湾区香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论调。他进一步解释称,首先香港要抓住人才聚集、学术力量雄厚、税收等重大优势;其次,抓住离岸市场的融资环境优势,做好连接内地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枢纽;再次,紧握香港一流的专业服务优势,特别是法律、会计、审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这些都是内地市场所欠缺的。
KVB昆仑国际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刘欣诺强调,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是香港本地中小企业忧心的重要问题。香港中小企业对外汇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刚性的。面对跌荡起伏的外汇市场行情,中小企业要擅于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控,以减少汇率波动对企业利润造成的影响。
正如管涛博士所分析的,企业需要树立汇率风险意识,如果不对汇率风险进行主动管理,主业盈利就会被汇率风险侵蚀。
若要切实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需要大力推进普惠金融
实际上,汇率风险是中小企业痛点的缩影。正如KVB昆仑国际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刘欣诺所讲,要通过践行普惠金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KVB昆仑国际起初在新西兰成立时,是一家不足10人的小企业,现在已成长为大中华区首家外汇主板上市公司,年交易规模达3000亿美元。
时至今日,KVB昆仑国际仍将自己定位为中小企业,更把服务中小企业作为自身核心发展方向。
2018年KVB昆仑国际曾与一家跨境支付相关的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切入点就是帮其降低外汇风险,用金融科技工具提高其企业运营效率,帮其实现每日上亿次外汇价格查询、锁定汇率、多币种交易等需求,大大节省了该公司的运营成本、提升了综合竞争力。
对于普惠金融的设想,梁锦松从虚拟银行角度提供了新思路。他认为,很多国内中小企业卖货到国外,结汇是难题,如果可以用虚拟银行实现技术跟踪,就可以解决在香港的开户难、汇款难问题。因此,香港金融机构应尝试推出更多金融服务模式,成为践行普惠金融的新范式。
编辑:administrators
所载文章如有错误和侵权请联系管理员,信息纠错:QQ:162554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