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的大牛市造就了一批"股神",不少人津津乐道于曾经推荐过多少"牛股",挖掘过多少"黑马"、"白驴"。回头看看,连最差的亏损股涨幅都超过200%,大批的"股神"实在是拜资金推动型牛市所致,大部分人在其中的功劳恐怕不值得一提。对股票投资而言,正确的投资逻辑胜于正确的投资结论,随着市场进入高市盈率、高市净率、高资本化率的区域,有必要梳理市场上一些流传的投资说法,找到其中合理部分坚持,而对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则需要仔细鉴别取舍。由于民间的方法太多,不能一一总结分析,这里就选择比较权威的研究报告中的一些逻辑进行分析。
最值得警惕的是目标价格。大部分关于个股的研究报告都指出了明确的目标价格,对阅读者而言极其方便,不少人甚至不看报告内容,只看现价和目标价格,如果价差比较大就买,价差小就不买。其实目标价格是最不符合逻辑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报告都提示,评级标准是相对于大盘的,个股的某个评级都是相对于大盘涨跌幅度而确定的一定幅度,那么这一定是个相对的指标,一个相对的指标怎么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目标价格呢?显然,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做法。令人担忧的是,这样不符合逻辑的做法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个别曾经比较理性的、过去几乎从来不提目标价格的研究机构也在研究报告中加入了目标价格,这样的做法实在令人担心。
其次,是略显随意的合理市盈率方法。市盈率法是确定股票合理价格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过于随意地确定所谓合理市盈率就不在这个范畴。有研究资料为了给出比较高的评级,把合理市盈率确定在50倍以上、甚至高达70、80倍,这样的做法恐怕不是很理性。众所周知,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合理市盈率的明确标准,但是个人根据市场情况随意确定合理市盈率甚至因为对个别股票的偏好利用所谓"合理市盈率"来调节目标价格显然不是理性研究者的态度。笔者以为,理性的合理市盈率是有的,但是不能从股票市场去找,而是在债券市场,那就是5-10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倒数,由于资金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可以近乎无成本转换,从理性投资的角度看,这样的标准才是符合逻辑的。
最后是总市值方法。总市值是今年以来才开始被接受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行业的某个公司如果总市值低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有些人就认为该公司低估从而具备投资价值。笔者以为,市值的差异正是反映公司经营差距的一个有效指标,如果一个行业内的公司市值都差不多,那一定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相关财富 |
新闻头条 |
推荐财富 |
最新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