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宗商品市场正在演绎一轮罕见的大涨行情。从7月初至今短短4个多月时间,体现大宗商品综合价格的文华商品指数已经飙升了37%。棉花、橡胶等品种价格已经基本翻番。
据估计,在通胀预期推动下,约有1080亿的新增资金涌入了商品市场。据了解债市挤出的资金是大头。
资金潮涌
下午6点多的北京,天色已黑,马女士依然在期货公司营业部里填表开户。营业部的业务员一直马不停蹄地忙着。最近一段时间,像马女士这样摩拳擦掌准备进入商品期货市场的人实在太多了。
期货市场此轮猛涨已使马女士投资期货的朋友资产增长了70%。“朋友说这轮行情空前地好做”马女士表示。
事实上,7月开始的“单边牛市”行情正在把海内外各路资金“吸”向大宗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少见的大涨幅。”北京工商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说。
本报联合几家大型期货公司详细跟踪统计商品期货市场的每一个品种持仓量和价格的变化计算,7月-11月10日期间,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持仓资金的增量为433亿。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持仓增量资金为143亿,郑州商品交易所为98亿,大连商品交易所为192亿。
期货市场操作一般不能满仓,持仓资金只能代表入场资金的一部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期货市场持仓和保证金的比例一般在1:3左右,取保守数字,按照持仓占保证金比例40%计算,433亿增量持仓资金的背后,是1080亿的资金集体涌入大宗商品市场。
南华期货研究所北京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总监张一伟也认为,7月以来商品市场的保证金增量至少为600亿。
一家传统期货公司副总经理透露,从这轮行情开始,该公司保证金规模已经增长了10个亿,增幅在60%左右,“十一过后的一个月内,北京营业部的保证金规模就增加了20%。”另外一家以国企套保出名的期货公司金属事业部总经理表示,十一以后他们部门保证金总量增加了30%。
千亿资金的涌入追捧,在每一个商品品种上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
11月1日,棉花主力资金保证金规模达到约30亿的峰值;而在6月底,棉花主力保证金量仅为8亿元左右。伴随其中的是价格飙升,6月底,棉花价格徘徊在17300元,截至11月11日已经上涨了8成。
“棉花主力资金持续且进入时间点准确,并且主力保证金激增可以想象背后的资金实力和意图。”中期研究院首席宏观分析师付鹏说,这部分资金已经在11月初开始逐步撤离棉花市场,初步估计收益应该在25亿左右。
和棉花类似,11月1日,白糖主力资金规模也达到了约42亿的峰值,糖价也从6月底的4900元飙升至11月份的7400元之上。
但在农产品(22.16,-1.79,-7.47%)上推波助澜的资金,在金属领域影响却并不突出。螺纹钢和铜都没有显现出很强的投机迹象。
进出
这笔增量资金的结构,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包括从债市、房地产流出的大量资金,从股市流出的少量资金以及难以统计规模的“热钱”。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8月,两家大型期货公司曾组织超级大户团奔赴新疆实地考察棉花现货情况,“这些大户多为原先的浙江游资以及温州炒房团资金,由于4月份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和加强,这部分资金撤出房地产市场开始准备瞄准农产品。”
另外,债券市场再次陷入严冬,机构资金重新配置时减持债券增加大宗商品投资,也成为千亿增量资金的“大头”。“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全球流动性过剩,国内日益飙升的通货膨胀指数都在强化债券的熊市,对冲基金之类的机构正在调整资产配置。”银河期货分析师杨国营说。
至于热钱,胡俞越推算,用目前业内常用的两种计算热钱的方法算,9月份中国新增热钱可能高达752亿美元或378亿美元左右,“不管怎样算都远高于外管局的数据。”
耐人深思的是,大宗商品这轮惊人涨势引发许多企业的原材料大涨,再次压缩了这些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并形成恶性循环。“实体企业越来越难做,原来投资这些企业的资金也干脆进入了大宗商品市场。”车红云分析,这是另一个炒作资金的来源并形成了挤出效应。
这些影响已经引起监管方面的注意。交易所临时调高了许多品种的保证金比例并进行持仓限制,并且出台文件监管 “异常交易”。
“大宗商品市场的涨幅是封顶的,不可能无限制涨下去。”付鹏认为,游资对于管控措施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农产品市场已经见到资金开始撤退,下一站很有可能是金属市场,而最终这些资金有可能撤出商品市场,进入‘上不封顶’的股票市场。”
相关财富 |
新闻头条 |
推荐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