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满天都是B股眼泪在飞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当然是国际板,而池鱼则是B股。
周四和周五是B股难以忘却黑色记忆,周四那天上证B股开盘278.81成为当天最高点数,到下午收盘时候,上证B股指数已经跌到了256.91点,跌幅达到7.9%,周五则干脆跳空低开,盘中探至最低点238.89点,跌幅接近7%,尾盘稍有走稳,收报249.91点,跌幅达2.72%。短短两天时间,最大跌幅达到15%,最终跌幅达到10%,深圳B股大体如此,拖累A股再次探底。
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事情?
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如果一定要一个说法,那么就是国际板,随着国际板议论越来越多,随着管理层自我感觉越来越好,随着中国股市指数越走越低,一直让人为之揪心B股终于开始自暴自弃,以几乎自杀式暴跌表达再也无法克制悲愤,因为在国际板面前,B股已经不可避免地被逼到了边缘化墙角,B股投资者再一次成为被侮辱与被伤害人。
说起来,B股应该是中国股市所有板块中间最具国际化色彩板块。B股市场成立于1992年,B股发行对象原来是境外人士,因此上海B股以美元计价,深圳B股以港币计价,原来并不对境内居民开放,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境内居民手中外汇增加,十分胆大国内投资者开始违规进入这个市场。2001年2月19日,在当时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主导下,B股对国内投资者开放,但是令人不可思议是,不管开户早晚,开放时间都定在了当年六月一日,于是一个巨大交易规则变革就演化了境外投资者和境内违规投资者对于境内遵纪守法投资者杀戮,上证B股指数在三个月封闭式开放中,从80多点被人为拉到了230多点,暴涨近3倍,国内投资者进场之时正是击鼓传花落定之日。此后四年,B股指数居然重回80多点!如果你识数,你会发现,周五最低指数居然和2001年5月22日收盘点位相差几手,换句话讲,B股十年一枕黄粱梦,恰似年华付水流。
很多次,都有人问水皮,B股怎么办?因为即便对境内开放,B股公司数量依然偏少,只有区区106家,交投就更是清淡,暴跌之前周二全天成交不过26万手,金额只有2900万美元,连一个小盘股量都赶不上,基本上属于死市,融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B股持有者生不如死,尤其是同时发行A股和B股公司,股价市场表现更是判若两人,除了个别如万科之类,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反差极其强大,难怪投资者要问,B股出路在哪里,B股遭遇有没有人管,B股解放了境外投资者,为什么让国内居民在高位站岗,如果不想搞活B股,又为什么对国内开放?如果想让跨国公司捧中国股市场,为什么不让国际板直接和B股接轨,为什么摆着现成美元和港币不募却要发行人民币股票,不是舍近求远又是什么?中国现在最头痛问题难道不是热钱进入导致外汇储备被动增加吗,为什么不直接吸纳美元,这样既可减少外汇占款人民币投放,又可减轻由此达成人民币升值压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难道仅仅因为B股沪深两市都有,深圳独占了中小板和创业板资源,上海就非要另打锣鼓重开张独占跨国公司这种迟暮美人半老徐娘吗?让偌大中国市场,一亿多投资者,几十万市值为几个跨国公司背书,让我们中农工建为汇丰银行埋单,真那么有意思吗?
扪心自问,请每一个人扪心自问,包括过去伤害过中国投资者,现在又准备再次伤害中国投资者那些所谓洋权威和洋顾问们。
满天都是B股眼泪在飞。
无语。
从去年5月下旬起,B股走势就与A股背离,走出了一轮持续上涨行情,今年4月中旬摸高至329点,但也就从4月中旬开始,B股出现了大幅下跌,到了6月9日,更是单日下跌7.9%。
时下,B股规模小,参与者也少,在市场上并不太受重视,但是如此暴跌出现,还是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发现,近两个月来B股下跌,都是和有关国际板消息出台有关。按理来说,搞国际板与B股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问题是,B股现在已停止了扩容,处于边缘化状态,但对于已参与B股投资者来说,还是很希望能尽快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给B股找到一条出路。管理层有意推出国际板消息传出后,不少投资者产生了借助国际板解决B股问题想法。但现在国际板明确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且权威人士也指出国际板与B股无关,这就令投资者备感失望,并导致持股信心动摇。兼之时下宏观环境比较紧张,B股交易又不是很活跃,立刻就形成无量下行格局,暴跌也就难以避免了。
虽然B股规模有限,参与者也寥寥,影响力不大,但在整个市场中,当某个市场暴跌,必然会对大盘产生拖累。A股5月底后有企稳迹象,但到了6月9日,随着B股暴跌,只能再度掉头向下,这里原因不难理解,B股暴跌使市场看到了国际板影响力,而作为A股投资者,恐怕也不得不考虑一下可能受到影响。值得注意是, B股投资者现在担心有了国际板以后,B股是否会进一步被边缘化,同理,A股投资者恐怕也会担心,国际板开出来后,A股很多企业同样会遭遇一定压力。当然也许,这种担心未必是合理,但事实上这种微妙心理又是存在,近期市场走势,已说明了这点。
对于比A股估值更低B股暴跌,我们不能因为其市场规模不大而忽视,相反要从中寻找原因,特别是当这种暴跌已明显波及到A股市场时,就更不能采取漠视态度了。
按照目前国际通行标准,沪深股市已经陷入长达三年熊市危机。股市危机不等同于社会危机,但两者有关联,会互相影响,如果对股市危机长期不重视,视而不见,甚至采取激化股市危机做法,股市危机就会酿成社会危机。目前沪深股市危机与2008百年不遇金融危机有所不同。当时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致使全球经济增长大幅下降、股市下跌人们并没有对政府有普遍不满。当时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救市措施。但是目前股市危机,虽然大盘指数没有2008年那样深跌,但市场对管理层不作为、不表态、不透明做法普遍不满,市场需要一个说法。特别是股价比A股平均价低50%B股,近期突然大幅下跌,是宏观经济出现问题?还是国际游资借B股渠道冲击A股?市场需要管理层对这些问题权威看法。因为,目前股市已经涉及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无论工薪阶层、企业家、中产阶段,无论占极少数上市公司控股者还是收入几千元打工者,都可以买卖股票。从开账户数量看,中国现有城市家庭,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有股市投资者。在房产投资受限制,金、银、字、画等投资难以普及化情况下,股市投资成为居民最普遍投资方式。如果这个市场使中国千千万万普通投资人只有被“提款”机功能,缺乏正常投资功能,那么这个国家最为稳定阶层对社会会满意吗?更令人忧虑是,股市危机是在经济状况尚可情况下发生,是在周边国家如美国债务危机、欧洲主权信用危机、新兴国家物价更高情况下发生。千万投资者反复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股市熊霸全球?
这一切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决不能仅仅视为股市问题。当务之急应当停止股市扩容,研究股市危机根源,整顿股市发行体制,从制度上抑制扩容圈钱行为和倾向。比如规定上市公司再融资条件是前三年分红量超过再融资量,又如当大盘指数年内下跌超过10%及以上幅度时,新股发行自动停止。全世界股市都是牛市扩容,熊市缩容,只有中国股市每年、每月、每周以如此速度发新股。如此进行下去,股市必危机,而且会引发社会危机。近期有关部门反复讲国际板和新三板扩容问题,这些创新之举本身没有错,但在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B股市场跌跌不休情况下,不讲如何救市,不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股市体制中难题,每周一言不发继续发行刚上市就破发新股,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股市稳定和社会稳定。
尽管上证50估值已降到10倍、沪深300估值已降到11倍、上证综指平均估值已降到14倍市盈率,已低于或接近于2005年998点和2008年1664点水准,并属全球股市最低;尽管沪市成交量已持续萎缩到700800亿地量,照理,市场已见估值底毋庸置疑。但是,为何市场迟迟走不出底,反而陷入筑底持久战呢?主要是市场至今没能看到“政策底”,反而对现有股市政策感到极度迷惘。
1、扩容大跃进是正常合理,还是过度开采?新兴市场扩容是必须。但是,人均GDP列世界100位之后、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股市,仅用了20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股市一二百年路程,规模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不是罕见扩容大跃进呢?十年来中国GDP翻两番,货币发行量增五倍,房价涨十倍,CPI成倍增长,而股市仅涨了400点,这正常吗?随着上市公司急速增加,中国亿万级富翁数量雄踞世界第二,而1.4亿股民却在经济高增长情况下连年亏损,两极分化加剧,这正常吗?金融危机重灾区美国欧洲股市均已大幅收复了失地,唯经济一枝独秀中国股市至今在6124点半山腰下还下陷三四百点,每周扩容8只新股不动摇,AB股股价还在不断雪崩,这难道也正常吗?凡此表明:这种扩容大跃进已严重脱离了中国实际,大大超越了市场承受能力,深深伤害了衷心拥护改革、为中国股市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大投资者利益,是明显管理失误。问题在于,管理层至今不认为扩容过度是股市低迷原因。
2、新股破发潮是“市场成熟”,还是管理失职?截至6月3日,今年上市145只新股中有117只破发,比例高达八成。对于这种现象,管理层一再表示:“破发有积极意义”,“能破除一级市场打新不败观念”,“体现了市场机制作用”,“是市场成熟表现”。而市场却一致认为,这是荒唐得再不能荒唐逻辑。如果此逻辑能成立,那么,新楼盘房价完全可以涨到10万元M2,30万元M2,然后“破发”,“大跳水”,引发先期上市一二手房价雪崩,80%房子跌破开盘价,再往下跌30—40%。这岂不也可以说成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是“房市成熟”表现?但截然不同是:从国务院到政府各部门,一二再再而三地推出扼制投机、严控高房价举措。相比之下,就可看到证券管理层对新股“三高”发行而后大面积破发辩解是多么苍白无力,是明显管理失职。如果事先就加强调控和窗口指导,形成有效市场约束机制,向国外股市那样,将新股发行价限制在二级市场同类股股价之下,那么,新股即使破发,比例也不会那么大,幅度也不会那么深,对二级市场老股冲击也不会那么厉害,超募资金也不会那么多,市场失血程度也不会那么严重。可见,“三高”发行、发行人和保荐机构贪婪、管理层失职、一级市场认购者不理性,才是新股破发潮症结所在。
3、国际板是馅饼还是陷阱?我观点是:第一,并不一概反对建立国际板,而是要按照“先要把国内事情办好”一贯主张,先把股市国内板搞好,再着手国际板。第二,把国内板搞好标志是:放缓扩容节奏,坚决扼制新股“三高”发行,让股市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营造股市财富效应,将股指恢复到与GDP同步增长水平;即便不能像欧美股市和金砖国家那样大部收复金融危机失地,至少也要像同一个基本面下香港股市那样,收复70%以上失地(即4200点),或再打一个折扣,收复60%失地(即3600点)。我相信,到那时,广大投资者都会赞成建立国际板。第三,对国际板上市公司不能期望过高,世界500强企业未必有中国企业那样高成长性和投资价值。比如买80元发行汇丰控股,还不如买20股估值仅8倍工行,或买15股估值仅5.9倍交行。境外企业造假者也不乏其例,其净资产评估水分很多,其造假水平之高、名目之多,靠中国会计师休想查得出来。盲目认为境外企业比中国企业规范,很容易吃药。第四,推出国际板还需考虑对等原则。近期美国证交会明令禁止中国国企去美国上市,千方百计阻挠中国企业在美国收购兼并行为;中国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地方机构,凡投资美国股权都无一获利,无不亏损(而外国投资中国无一不获大利);尤其最近美国制造借口大力打压130多家在美上市中国民营企业,甚至将采取停牌摘牌处理;以美国为代表国际投行,开动一切机器,看空中国做空中国;美国有关方面还试图采取债券违约方式,赖掉中国1.1万亿美国国债,并使中国4.1万亿美元外储打水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凭什么迫不及待推出国际板,主动伸出头给别人斩一刀?又何必要在国内货币紧缩下还将真金白银人民币往外国企业口里送?第五,关于国际板推出时机判断。我认为,至少要在通胀回落、货币政策放松、股市重上3000点之后。从时间上看,“研究”至少要3—6个月,交易运行测试至少3个月,开户3个月,那也是明年上半年事情了。
4、筑底将是持久战。要解决扩容大跃进,只能靠市场自身力量。近期出现了可喜现象:创业板中小板新股发行市盈率降到了28倍,创业板新股发行价降到20元以下,新股中签率上升到65%,某新股因询价机构数不足而中止发行。我认为这是大好事。有朝一日,市场会拒绝认购20倍以上市盈率新股,网下机构放弃申购新股,新股上市后若高于二级市场同类股,市场没人愿意买。这样,就会迫使上市企业打退堂鼓,迫使承销商吃不了兜着走,迫使管理层放慢扩容节奏,航母级国际板新股就更没人要了。直到二级市场恢复到合理水平。
现在,二级市场估值底已经到了,并已倒逼了社保资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进场护盘。关键是一级市场认购者一定要尽快从迷梦和灾难中清醒过来。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都降到15倍以下了,你们还认购什么新股,把人民币当桔子皮扔?须知,国外股市历来是老股比新股吃香,对新股成长性至少要考验半年以上加以确认,才敢动手。
端午节后,A股市场似乎出现筑底企稳迹象。香港投资评论家曹仁超认为,2700点附近即使不是底部,也离底部不远,预计今年三季度A股指数将展开上攻。
距离见底已不远
中国证券报:近期A股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现象,这是否意味着A股在2700点附近已经接近底部区域?
曹仁超:A股牛市2008年11月已开始,我相信牛市一期(上升期)高潮在2009年8月,低潮今年已经结束。牛市第二期由今年二季度或三季度开始,这个阶段是个股发展期,选股对投资人最为重要。只有牛市一期上升期及牛市三期上升期才会所有股票皆上涨,其余日子都是个别发展。我能够说就是:A股在2700点附近即使不是底部,距离见底日子也不远。以香港过去经验,牛市二期P/E在12倍到18倍之间升降,A股目前14.29倍已渐接近12倍低点水平。
中国证券报:你之前说下半年A股市场有望走出困境,是否意味着三季度会有一波上攻行情,在经济基本面不佳情况下,你是如何做出这一判断?引爆行情契机会有哪些?
曹仁超:理由是我年初估计CPI在5月、6月或7月见顶,而央行仍有一次到两次加息。我之前估计到三季度才开始上攻,至今为止上述看法未改变。
中国证券报:A股触底之后会是反弹还是反转,现在是否可以进场先期买入部分股票,等待趋势变化?哪些行业股票机会更大?
曹仁超:牛市二期包括三到五个上升浪,时间一般可长达两年。投资人可利用回落期收集优质股,一旦趋势明朗,可能已来不及。哪些股票机会更大?答案是消费股,但目前已不便宜,其次是有创新能力工业股,避开劳动力密集型工业股,例如成衣、玩具及部分电子股,集中投资能转型成功企业,例如成功拓展内需市场企业。
硬着陆可能性小于10%
中国证券报:宏观经济负面因素,使得投资者担忧中国经济会在2011至2012年间“硬着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曹仁超:一线城市楼价进入稳定期或会回落10%到15%。二线城市个别发展,即内地房地产值得买入日子渐渐过去,进入只值得持有日子,相信未来楼价升降幅度在10%到15%。
人民币进入升值期,估计在2015年前每年可升值5%。工资进入大幅上升期,估计每年上升13%,内地通胀率因工资上升很难出现大幅回落。预计货币政策三季度仍会收紧,进入四季度改为中性。人民币升值、工资大幅上升可刺激消费上升但不利于出口股,上述因素已在股价上反映,因此已不重要。中国下半年应完成“软着陆”,明年再起飞。“硬着陆”机会少于10%。
中国证券报:国际板开设对于A股市场会产生哪些影响?会否与香港市场形成激烈竞争?
曹仁超:上海建立国际板市场,A股必须同国际企业,例如汇丰银行等竞争投资者,此乃A股市场P/E渐同国际股市P/E接轨理由。自然同香港主板市场形成激烈竞争,情况有如吉隆坡同新加坡。最后谁是新加坡、谁是吉隆坡?要看上海国际板开放程度去决定。
中国证券报:欧债危机进一步发酵,似乎使得欧洲经济深陷泥潭,这给以中国为代表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企业造成沉重打击,加之中国出口制造业成本越来越高,中国出口形势会否从顶峰开始回落?
曹仁超:欧债危机在可见将来仍无法彻底解决。美国人做事较彻底,因此引发金融海啸。欧洲人主张家丑不外扬,日本人也一样,拖拖拉拉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中国应开拓其他出口市场,例如东盟、非洲、南美洲等,再不能依靠美国同欧洲这两大市场。中国出口业完成黄金30年后,未来只能平稳发展,再无法保持高增长了。2009年起拉动中国GDP保持高增长动力来自内需,不再是出口业。从国际经验看,这种转型有快有慢,其中香港最快,因为巧遇中国走改革开放道路,转型只需3年。但如果参考1966年到1982年美国,转型期则长达16年。中国这次转型期需时多久?事前难估计。
对于当前股市表现,北京京富融源投资总监李彦炜有自己一番理解:“如果提存款准备金率我就减仓,如果加息我就加仓”。在他看来,二级市场疲弱与流动性持续不足密切相关,解决方法有两个:要么加息,要么升值。
流动性缺失
中国证券报:最近市场一直不怎么样,你怎么理解?
李彦炜:二级市场疲软说到底还是由于实体经济缺钱,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持续锁定社会流动性,银行没钱进行放贷,实体经济缺钱之后只能把资本品变现补贴实业生产。这就导致资本品中“劣币驱除良币”,流动性差资本品在社会中取代流动性好资本品,房产成交量下滑,而股票则被持续抛出。二级市场疲软也由此诞生。
中国证券报:这个逻辑倒很有意思,那按照你说法,这种疲软行情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李彦炜:要等政策:一是升息,二是升值。现在问题是通货膨胀太高,负利率逼得老百姓把钱从银行拿出来,同时较高存款准备金率又让银行可以放贷钱更少,所以实体经济没钱。通过升息这种价格调整方式,让老百姓重新把钱存到银行,通过更好渠道把钱流转起来。
西方经济学里有个蒙代尔三角,汇率、利率、通胀率之间我们只能控制一个,现在我们想控制通胀率,就必须在汇率和利率之间动一个,不动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证券报:可是如果升息话,实体经济财务成本岂不是更高吗?
李彦炜:不能简单地说贷款利率增加企业就拿不到钱,银行不升息企业资金压力就不大了吗?现在一个比较突出现象是金融“脱媒”,就是银行作为中间人角色在弱化,借贷双方直接联系,比如现在民间借贷畸形繁荣以及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攀高。民间借贷月利3分已经很普遍,比银行利率高很多。所以从企业资金压力角度说,升息困难不大。
中国证券报:也就是说同样是紧缩,提准和加息效果完全不同。
李彦炜:对。提准备金率是从资金池子里抽水,越抽流动性越差,而加息则是解决当前问题一种方法。过去一段时间来,加息时市场就上涨,而提准备金率市场则下跌,正是这个道理。今年以来,只要提存款准备金率我就减仓,如果是加息我就加一点。现在政策处在观望期,就维持个三成左右仓位。
九条标准选股票
中国证券报:除了时点选择之外,你怎么选股?
李彦炜:主要是两方面考虑,一是成长性确定,业绩有保障;二是前期跌得多,尤其是4月以来跌幅明显。
中国证券报:你现在主要关注哪些行业?
李彦炜:我一直比较关注新材料,这里有一个产业转移逻辑。随着中国制造业兴起,上下游一些新材料生产也会逐渐转移到中国来,某种方面也可以看成国内新材料替代进口过程。比如太阳能行业,国内一开始是做组件,然后是多晶硅生产,随后是多晶硅生产设备,现在耗材也开始兴起。这样逻辑还可以在很多制造业行业中找到,比如化工、机械、医药等都有做新材料不错公司。
这些公司里,有一些现在因为限电或者其他原因,整个行业产能出现紧缩,产品价格随之上升,企业盈利情况正在转好。
中国证券报:新材料行业细分很多,你具体怎么挑选公司?
李彦炜:一家好企业应该具备九条特征:企业目标是世界范围内细分行业老大;关注世界范围内最苛刻客户并获得信任;产品聚焦明确,差异化明显;创新不仅仅在改进产品,而是将投资重心侧重于内外加工流程,实现客户推动持续进步;扩张重点在地域进行,实现成熟稳定模式下市场扩张;应对外部环境,坚持自力更生完成深度制造和产品延伸;团队精干,目标在于给与客户价值与质量,同时要求公平价格;领袖强悍,拥有稳定股权和核心团队激励;长期成长,聚沙成塔,在突破成长节点之后有节奏控制非爆炸性成长。
尹中立认为,股市下跌重要原因是市场预期房地产资金并没有进入股市,而信贷规模控制使股市资金出现净流出,进一步加剧股市恐慌。
尹中立,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曾就职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等。长期关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丰富金融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功底。
房地产调控为何效果不彰
证券时报记者:2010年里,中央共出台了三轮房地产调控政策,2011年来又实行了限购和限贷政策,但从目前数据来看,严厉房地产调控只是造成了楼市交易量波动,但总体价格并没有出现下跌,而且不少楼盘甚至出现了开盘当天售罄现象。事实表明,房地产调控政策并没有扭转楼市价格上涨预期,使得目前房地产出现了市场观望和调控政策陷入胶着状态,对此您如何解读?
尹中立:要遏制中国房价快速上涨,最重要手段是控制货币与信贷高速增长,反之,如果货币还在高速增长,房价就难以控制。
2010年初以来,中央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尤其对房地产业信贷政策采取了从严控制,并且主要城市都实行了限购政策,希望用强行手段切断货币通向楼市通道。从实际效果看,主要城市住房销售量明显减少,但价格仍然坚挺,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预期该项政策难以持久,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楼市限购影响经济增长。当前,中国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27万亿,近GDP(国内生产总值)70%。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中,房地产投资占20%、基础设施投资占30%。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或以土地为抵押从银行融资),如果房地产市场陷入不景气,则投资会快速下滑,经济增长速度会受到较大影响。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增加保障性住房投资方式来减缓市场震荡,但在土地收入减少背景下,保障性住房投资资金来源将成为问题。
2011年前四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一直在35%左右,似乎没有受到楼市限购政策影响,但估计随着时间推移,商品房投资将受到越来越大影响,保障性住房投资也会日显颓势。这正是市场预期政策会放松依据。
第二,从物价走势看,下半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应该比上半年低,这是统计翘尾因素决定(上半年翘尾因素占3个百分点,而下半年翘尾因素逐渐消失),因此,货币政策在下半年放松概率较大。既然下半年货币政策会放松,开发商也就没有必要在上半年降价促销了。
第三,基于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经验总结。2008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紧缩,加上外界经济环境恶化,有很多开发商选择了降价销售,但2008年底却出现了政策逆转,导致2009年价格翻番,使减价销售者大呼上当,这使得市场预期历史将会重演。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控制高房价政策之一保障房建设政策中,计划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必须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但从部分城市今年以来保障房开工情况来看,成绩并不乐观,一些城市开工率甚至不到三成,使得保障房建设实施面临挑战,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尹中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核心问题是地方财政风险。2011年计划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该计划是中央在2010年底作出重大决定。大量增加保障性住房可以缓解市场供求关系,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软着陆。同时,该计划还意味着中国住房制度重大调整,由以前单纯强调市场化住房制度开始过渡到市场化与政府保障并重“双轨制”住房制度。双轨制住房制度符合当前中国国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而该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挑战,最主要问题是资金从何而来?
如果保障性住房未来现金流充裕,则资金问题就可以通过金融途径来实现。我国总储蓄率大于总投资率,使金融手段发挥余地很大。但大多数保障性住房未来现金流不好,因此,无法通过金融手段来筹集建设资金,必须通过财政手段(或财政与金融结合)来解决保障性住房资金问题。
但最近几年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地方财政已经严重透支。目前,平台贷款余额大约有14万亿左右(人民银行公布结果),相当于地方政府2010年财政收入3倍多,每年光利息支出就有1万亿之巨。地方财政举债空间已经很有限。
假如各地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央政府要求兴建大量保障性住房,同时,房价出现下跌,结果将是土地价格下跌,土地交易大幅度减少,出让土地获得收入大幅度减少,于是,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很快暴露,各城市融资平台贷款不良率将大幅度上升。
尽管土地财政不是导致高房价主要原因,但由于土地收入超常规增长,已经让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产生了高度依赖性,强行改变现状会出现强烈不适应症状。
楼市资金是否进入股市?
证券时报记者:股市与房地产走势密切相关。自2011年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维护股市投资者信心最重要因素是住房限购政策,市场一致认为,对住房限制政策将会刺激资金撤出楼市从而分流到股市,进而刺激A股走强。但从目前市场资金量以及走势来看,预期并没有发生。那么,您认为房地产调控会促使楼市资金分流到股市吗?是否能在后市利于A股上涨呢?
尹中立:楼市资金分流到股市需要具备一定条件,股市与楼市不存在此消彼长关系。
根据以往经验,货币政策紧缩必然会导致股市下跌,但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收紧却出现了股市上涨,上证综指在第一季度上涨了4.2%。但随着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公布,却发现预期中楼市资金并没有进入股市。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27.3%,并没有出现大家预期中下跌,楼市资金分流到股市只是投资者一厢情愿。从基金份额变化也能看到类似结论,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基金行业管理份额和净资产规模较2010年年底同时出现下降,其中基金份额减少356亿份,资产净值减少了1072.63亿元。
市场本以为楼市资金会流入股市,所以在一季度出现了金融紧缩背景下股市上涨,但如今事实说明楼市资金并未进入股市,原因是趋势效应在起作用,所谓趋势效应是指投资品市场价格上涨趋势或下跌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除非市场受到外界强大冲击。在价格上涨趋势逆转之前,投资者会坚定看多,牛市持续时间越长,趋势自我强化功能也越强。从楼市投资角度看,房价持续上涨时间已经超过了10年,这个超级大牛市已经深入人心,很少有人怀疑房价会下跌,即使面临强大政策阻力,楼市价格上涨趋势还没有被破坏,趋势效应仍然在起作用。这是今年第一季度楼市限购没有动摇价格和交易量最根本原因。
而股市则是另外一番情景。2006年和2007年股市价格曾经出现过连续上涨趋势,吸引了投资者砸锅卖铁进入股市(有些投资者买股票,有些买基金),网络上红极一时《死了都不卖》是那个时候股市投资者相信股市持续上涨真实写照。但2008年股市大跌使投资者对股价持续上涨信心荡然无存,即使在2009年股市出现大幅上涨,但投资者对股市投资热情也没有得到恢复,这一点可以从基金市场表现得到佐证:2006年、2007年基金规模迅速扩大,由2005年5000亿份迅速突破1万亿份和2万亿份,但2008年后基金份额出现下降,2009年也不例外,2009年基金份额下降了1200亿份,2010年基金份额下降300亿份,2011年第一季度基金份额继续减少。从基金市场表现看,投资者对股市价格上涨趋势认同度是很低,简言之,股市上涨还缺乏群众基础。
紧缩背景下需要警惕熊市
证券时报记者:自4月中旬以来,股市出现了连续下跌走势,上证指数一再探底。您认为股市出现下跌原因是什么?后市怎么看?
尹中立:我认为导致市场出现下跌最重要原因,是市场预期炒楼资金没有进入股市,而信贷规模控制使股市资金出现净流出进一步加剧了股市恐慌。
如果将股市与当前信贷市场结合起来分析,则形势更加严峻。今年货币政策表述为“稳健货币政策”,但其实是紧缩,主要表现为信贷规模控制上。在信贷规模受到严格控制情况下,市场利率大幅度飙升,银行信贷利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约40%(从5%上升到8%左右),民间借贷利率已经高达20%以上(有些地方到50%以上),利率大幅度上升,必然会给股市价格带来巨大压力。有人根据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或交易所市场国债回购利率来判断股票市场资金松紧程度,这是错误,银行间市场或交易所市场利率影响是债券市场运行情况,与股市关系是不大,股市价格与民间借贷市场利率关系更大些。其中道理并不复杂:银行间市场资金并不能自由进入股市,但如果民间资金价格高企,很多解禁了限售股东就会选择减持股票而进入民间资金市场。再对照股市,4月份解禁限售股减持出现了“淡季不淡”现象,4月份是公布季度报告最集中月份,根据规定“大小非”在这期间是不能减持,因此,每年4月份应该是减持淡季,但今年却是例外,4月份减持数量与3月份持平,近80亿元,资金从股市撤出进入民间市场迹象越来越明显。最有代表性案例是中粮地产(000031)集团减持“招商证券(600999)”和蓝光集团减持“迪康药业(600466)”,中粮地产和蓝光集团都是房地产公司,它们都是信贷控制对象,于是选择减持股票来补充资金。
由于信贷规模控制导致民间利率上升对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影响要远远大于主板市场,因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股东主要是民营企业,而主板市场股东主要是国有企业,信贷控制导致民营企业借贷越来越难,而国有企业所受影响相对小些,导致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下跌幅度大于主板市场,这与3月份以来市场走势是完全相符。
只要“将控制通胀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上”宏观政策目标不变,则信贷规模控制就不会得到改善,股市就难有好表现。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正当我国少数管理层人士充满热情地单纯可爱地热火朝天地为今年推出“国际板”吹风,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摩拳擦掌地着手为“国际板”推出调整相关规则时,大洋彼岸美国证券市场却毫不客气地在整顿它自己“国际板”。6月8日,著名券商盈透证券宣布,把130多家中国上市公司列入黑名单,认为他们可能存在着会计违规行为,禁止投资者以保证金方式(即放大后信用交易)买入这些中国股票。以避免所谓高风险。以人人公司、世纪佳缘为首这一大批上市公司顿时陷入严重危机中,大跌不止,细观原因,主要是称中国在美上市公司不规范,不符合美国会计准则。
这真是天下奇观。一头是满怀热情单纯友爱地急急忙忙地准备打开证券市场之“国门”,欢迎美、欧等大公司来我国这片股价最高(比美高30%-50%-200%)、最容易募资热土来上市,以体现我泱泱大国“国际雷锋”宽阔胸怀;一头是在经济不景气,股市连跌六周时,拿中国130多家上市公司找茬、出气,宣泄其郁闷。他们情绪化地毫不客气地毫不手软地把一家家中国优秀上市公司涂炭抹黑,列入黑名单,打入冷宫。站得高些看两国证券市场,就会感到: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副多么可笑单恋场面。
我坚信,这130多家中国公司,纵然有极少数公司有问题,绝大多数是优质好企业。因为谁都知道美国证券市场法制严厉,没有真质量,真水平,是不会舍弃中国本土市场而远渡重洋去纽约上市。从总体上讲,这130多家上市公司总体质量平均质量肯定比国内企业要高,结果却落得如此可悲可叹下场。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很狂妄大国,他谁都不怕,谁都敢得罪,也不考虑你态度与前因后果。他不管你中国证监会、上交所是多么满怀热情地要诚心对他们,比如对美国公司到中国上市募资(如纽交所就极想来上海上市,还有奔驰、可口可乐等等)。
说中国这130多家公司都有问题,打死我也不信。这纯粹是找茬、找借口,这其实就是日本这些年干事,外国企业最多时142家,日本股价高,圈钱多,日本发现自己亏了,就找外国企业麻烦,设置严刑峻法,让你在日本证券市场活得不自在,重重受限,最后令很多外企知难而退。现在东京证交所已是世界第二大交易所,发展到2288家上市公司,而外国企业却只剩下12家了(中国公司仅一家)。美国证券市场今天发生事,就是日本证券市场昨天发生事。
显然,在全世界经济面临新挑战,在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纷纷对中国公司横挑鼻子竖挑眼,对中国公司严厉封杀之时,我们应立即采取对等博弈手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立即停止“国际板”近期推出推进工作。
须知,美国封杀130多家中国公司事件发生后,必定会使中国几千上万家欲上市公司清醒起来,这几天董事长与CEO们肯定坐卧不安,忧虑重重,重新思考海外上市之巨大风险,也必定有很大一批中国公司希望改道在祖国上市。我们理应把原准备给汇丰、恒生、纽交所、路透社、大众、奔驰、可口可乐、西门子、东亚银行[32.10 -0.93%]等募集几千亿人民币资金额度留给中国自己公司(一家汇丰控股[78.75 -0.69%]要圈50亿英镑,等于550亿元人民币,等于100家中国中小企业募钱)。
美国证券市场这么干,完全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美国思维,以他们认可方式保护美国中小投资者利益,可以理解。我国此时如还热情主动地急于开国际板,就不合时宜与对等原则了。我们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不保护中国国家利益,不保护我们中小投资者利益与国内证券市场稳定,谁保护?因此强烈建议“国际板”推迟推出,没有时间表,以便让更多国企中小企业上市。给广大投资者一颗定心丸。
【本周股市先反弹,出现周四一根大阴线,“一阴包三阳”,主要是市场资金非常紧张,银行对企业贷款利率很高,且也贷不到,民间私人贷款年利率竟高达60%,这种严峻情况在股市里必会反映出来。二是经济有硬着陆、出现滞涨局面风险。三是通胀有长期化趋势。四是“国际板”高悬在上,令人不寒而栗。但周五出现反弹,股市又回到2700点以上。
我认为:如果国际板不推出来(或者是近几个月不推出),股市是有可能在这一地区筑底,再跌也跌不深。因为蓝筹股等一些好股票市盈率很低了,新股价格也在市场法则下低下了骄傲头。本周上市7只新股,6只未破发。
此外,最重要是,紧缩货币政策有可能接近尾声,这可能是黎明前黑暗;准备金率极可能再加1-2次,加息可能性也仅50%左右,而不像北京经济学家们声称要肯定再加2-3次。因此股市有可能在此静静等待、徘徊。】
相关财富 |
新闻头条 |
推荐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