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线失守 A股崩塌?
核心提示:由“流动性”、“通胀预期”支撑起来高估值大厦,显得不堪一击。券商称,鉴于流动性和政策预期收紧,此轮上涨行情基本已告一段落。
11月17日,上证指数不仅没有迎来反击,反而轰然坍塌,A股在四个交易日内由艳阳高照牛市气氛迅速急转,至11月17日跌破年线2877点,至此,上证指数在四个交易日内已经跌去347点,跌速之快,跌幅之深让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专业人士都无法应对。
由“流动性”、“通胀预期”支撑起来高估值大厦,显得不堪一击。
个股层面,包括医药、食品饮料等公认抗通胀、稳定增长,能够享受“稳定性溢价”品种也倾泻而下,贵州茅台两日内跌去10%,海正药业收盘下跌5.87%。
下跌预兆
“只怕还没有结束,这一段是密集成交区,目前已经悉数被套,等这部分筹码最终决定去留之后,市场才能平静下来。”上海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指着k线图告诉记者说。
他所述成交密集区是指:在10月14日,A股开始放量上涨,上证A股每天成交量均在2500亿元以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1月11日。
这一块成交密集区,是资源股狂欢美好时光。
“实际上,这是一次不成功通胀行情。”上海某券商自营盘老总告诉记者说,“在国庆以前,市场总体上说是结构性行情,新能源、新兴产业、大消费等板块轮番表现,周期类板块一直没有起来,但在国庆以后,情况一夜之间发生了逆转。”
记者注意到,在国庆以后,煤炭、有色等突然迅速拉升,刺激因素是市场预期美国将再度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性通胀策源地形成,并在国庆长假期间蔓延至A股投资者群体中。
“这是第一个想不到。因为本论行情发生,并不是以实体经济全面好转背景下展开,而是以经济结构转型为背景,新兴产业、消费等演绎出来局部机会。但最终市场发展,还是将周期类板块如煤炭、有色带动起来,与国内投资者抗通胀需求共振,进一步引发场外资金入场。”上述券商自营盘老总告诉记者说。
这一波行情中,资源股表现让人热血沸腾,以煤炭为例,国阳新能(行情,)从10月8日15元以下连续上涨,至本次大跌前最高上涨至35元附近,1个月涨幅达到133%,令人惊异是,国阳新能是一个总股本在24亿股中型蓝筹。在汹涌流动性推动下,每天竟然连续涨停,在中国证券市场20多年历史中,也属不多见。
“整个上证指数走向就像一个创业板股票,直线拉升。”一位市场人士如此评论。在国庆以后,上证指数在资源股带领下飙涨,在10月8日、11日、14日连续留下三个跳空缺口。
回头看,在股市成交量密集放出后,指数却开始停滞不前,被压制在3100点附近。原因是,密集成交中必然有大量资金选择悄悄离场,撤出A股。
推动这波行情最主要因素正在发生变化。10月19日晚近7点,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正当投资者怀着忐忑不安心情等来10月20日交易日时候,上证指数也仅仅以低开高走方式化解了利空。
但,更多狂欢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市场上涨逻辑链已经被掐断。
流动性之忧
“国庆以前,货币政策主要目是防二次探底,现在更为紧迫任务是控通胀,而分界线就是10月19日加息。”上海和熙投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提示说。
上述人士认为,“从之前高层表态可以看出,在实体经济没有根本性复苏之前,管理层并不愿意领先美国加息,这是审慎做法,因为怕经济二次探底。但为什么19日突然宣布加息呢?一定是在国庆以后,综合了通胀压力等种种经济数据,紧急磋商后结果,而这个结果一旦达成,表明以后货币政策将会延续走下去。”
随后准备金上调印证了上述判断。
从2010年11月16日起,央行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准备金率上调,表明货币政策已经毫无异议过渡至紧缩状态。”上述私募基金经理判断。“在紧缩状态下,资源股上涨肯定失去了动力,而资源股又是整个市场发动机,你说市场能继续走牛吗?
问题是,即使是准备金上调,显然已经不能控制越发失控通胀。棉花、白糖、粮食等产品涨价消息开始充斥路边、网络。严峻考验还在后面,春节因素不可避免推升物价,到2011年3月,中国CPI将会上升到什么样水平?
“基于对形势提前判断,当前市场预期开始恶化,通胀和政策紧缩前景不明朗,美元维持反弹局面,将压制市场表现。”这是17日收盘后,某券商解盘之语。
消息面,投资者也开始归因于严格控制通胀声势越来越强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国务院正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周小川表示央行将着力提高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流动性管理,商务部也将采取多项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至春节,肯定至少还有一次加息。”一位保险资产管理人士说。
“鉴于流动性和政策预期收紧,我们重申此轮上涨行情基本已告一段落。”上海一家券商在策略报告中指出。
投机资金加速撤离 大盘30天轮回
核心提示:虽然工商银行拉高有其配股因素,但无巧不成书。调查结果显示,这次调整背后,有着各类机构魅影。
今非昔比。11月16日,上证指数跌破2900点,收于2894.54点,跌幅3.98%。一个月前10月15日,上证指数上扬3.18%,正好突破2900点,那时还是牛意十足。
A股努力一个月成果,短短三个交易日,便付之一炬。而沪深300和深成指则回到更久以前。
“不得不说,这波调整很诡异。”16日盘后,深圳麦盛投资研究总监肖雄文称,本月12日急挫和16日跳水,前一个交易日都有大蓝筹股被拉高繁荣景致。
11月11日,石化双雄尾盘突然拉高,又突然跳水,成为11月12日大跌伏笔。
而15日,工商银行(601398.SH)尾盘飙涨7%,带动深沪指数双双翻红,而次日,市场没有惯性反弹,午后突然变盘并逐波走低。
虽然工商银行拉高有其配股因素,但是无巧不成书。而记者调查结果显示,这次调整背后,有着各类机构魅影。
机构在撤离
实际上,每一次A股下跌,机构们都可以找到各种消息面理由,这次也不例外。
比如,在分析全球宏观环境与A股关联时,诺安基金认为,从美国公布经济数据看,失业率居高不下很可能会拖累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加上爱尔兰债务危机等,显示出全球经济困境仍然未能过去。全球投资者担忧引发资本市场连锁反应。
而从全球流动性角度,光大保德信称,午后韩国央行意外加息25基点。加上之前一连串市场消息,都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心理。
国内方面,午盘传出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中国全球债务资本市场研讨会”时表示价格上行压力需引起关注消息。
光大保德信认为,这也给投资者带去心理冲击。诺安基金称,市场担心,国内收紧货币政策后续措施会更加严厉。
但无论机构如何分析影响市场下跌因素,事实上,造成大盘下跌原因还在机构。
“大盘蓝筹股疯狂被抛售,绝对不是小散户能做得出来举动。”深圳麦盛投资研究总监肖雄文称,私募也没那么大影响力。
联系到两次大幅度下跌巧合,“机构护盘诱多说”被业内提上台面。
“护盘诱多并非没有可能。”信达证券策略分析师黄祥斌称,两次下跌相似性让许多人都认为是机构护盘,然后借机出逃。
事实上,各种方面信息都在表面,各路机构确实在“跑路”。
比如基金。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仓位测算模型,纳入统计342只偏股型(188只股票型,154只标准混合型)开放式基金,上周偏股型平均仓位为79.14%,比前周平均仓位减小5.59个百分点。
这种减仓是机构统一步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上周有近七成偏股型基金主动减仓,且大部分基金减仓幅度在5个百分点以上,近三成基金减仓超过10个百分点。
“我了解到,确实有不少基金近期在减仓。”16日晚间,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
逃亡不止基金,A股市场另一大机构保险资金也在跑路。
“仅仅我们一家公司就观测到,11月以来,险资赎回股票型基金,规模约在3亿元。”某基金公司人士透露。事实上,这家基金公司规模并不大。
据财富中国统计,11月16日,两市资金总体净流出35.76亿元,其中,机构净流出16.83亿元,大户净流出18.95亿元,中户净流入4.27亿元,散户净流入达31.61亿元。
机构诱多?
机构在出,散户在进。
联系到两次大幅下跌前,总有资金诡异拉抬大盘蓝筹股。护盘、诱多、趁机出货,这一组合拳顿时映入眼帘。
黄祥斌称,两次下跌相似性让许多人都认为是机构护盘,然后借机出逃。
机构为何要逃?为什么选择这个时点逃?
先论基金。
“基金仓位确实很高,有必要减一减,来应对即将到来年末基金排名。”某基金公司人士坦言。
三季度末,基金仓位已经达到牛市水平。在四季度上涨过程中,它们还在不断加仓。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测算,股票型基金仓位从三季度末86.39%,上升到11月5日89.99%,达到历史最高位;混合型基金仓位也从三季度末74.81%,升到同日78.30%。
“在没有现金情况下,争夺最后阶段基金排名,会不太有利,进攻和防守都会被动。”前述某基金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在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看来,近期基金集中抛售前期热点抗周期性个股,是投机性资金获利回吐。“不排除有基金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做投机。既然是投机,那么赚了钱就要离开。”
事实上,现在和一个月前,宏观环境并没有太大改变,但机构们在一个月前逐步吸入有色、煤炭,而现在出来集中性很高,因此表现得很凶悍。 但他同时认为,非投机性资金并没有出来。
上述深圳公募基金投资总监表示,因为大多买入是医药、消费板块股票,因此不惧投机性资金出逃带来波动。“我没有减仓。”
至于追求绝对收益险资,在进入11月之后出货,很大程度来自年末锁定收益需要。
另类机构也有可能是这轮空军主力。那就是股指期货投资机构。
中航证券策略分析师赵俠称:“一些期货做空机构,可能会先买现货,次日卖出,借此打压现货,在期货市场赚钱。”
技术上反抽要求趋于强烈
基本面上,上周四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10月份经济运行数据,其中最引人瞩目无疑是CPI同比上涨4.4%,比上月3.6%同比增速大幅增加了0.8个百分点。近期,我国外有美国二次量化宽松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内有能源、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内生性通胀压力,使得CPI数据很难看。央行宣布自11月16日起调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已经先行对数据高企作出了回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月内应不会再加息,而12月份再加息一次可能性比较大。目前货币政策,官方表述仍是适度宽松,但真正执行上已经在向适度从紧转变。
热点方面,上周五股指暴跌,周二、周三再次大幅下跌。市场对于货币政策会继续紧缩有一致预期,使得短线资金流出银行、地产板块。同时,流动性收紧及可能实施价格管制也压抑了资源股走势。这三大板块走弱,使得恐慌情绪急剧抬头,股指整体表现快速逆转。
短线暴跌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市场传言上周末将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和加息;二是投资者对于货币政策将继续紧缩及可能实施商品价格管制有一致预期;三是爱尔兰债务危机有发酵之势。在上周五传言并没有兑现情况下,股指在周二却再次暴跌,缘于虽然上调印花税是空穴来风,但再次加息只是迟早问题,投资者心理上对于货币政策紧缩是有一致预期。同时,近期物价全面上涨,管理层已开始吹风可能进行价格管制。虽价格管制范围、时间、力度均可能有限,但对于上市公司业绩改善有负面影响。另外,作为一波基本未调整上扬行情,一旦有调整迹象,获利抛压是非常沉重。不过,笔者认为,目前也不宜过于悲观。管理层对于流动性收缩必然要考虑到保持合理经济增速。同时,在房地产调控大背景下,股市其实是流动性最好蓄水池,既不至于大幅推高CPI,又可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一点如果被市场充分认识,将对于行情演变有着非常积极影响。
短线看,在连续暴跌之后,沪市接连击破了30日均线与年线,技术上反抽要求趋于强烈。同时,强弱类技术指标从超买区快速下跌到超卖区上下,指标也存在修正要求。另外,在股指下跌约10%背景下,很多个股跌幅已经达到了两成,甚至是三成,杀跌动力也已经有很大程度释放。加之,货币政策紧缩一时还难以撼动流动性宽松现实状况,而股市对于流动性正面吸纳作用也可能受到更大关注。因此,短线后市,股指反弹呼之欲出,对应于大幅暴跌,反弹力度也会较强,可能上试30日均线。(北京晨报)
A股市值四天缩水3万亿 机构变脸翻空
周三A股延续调整走势。尽管由于金融股护盘指数未再现百点长阴,但个股惨烈程度却丝毫不减。两市逾百家上市公司跌幅超过9%,其中10%跌停个股更是达到48只。
短短四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与深证成指分别累计跌去10.2%和12.9%,A股总市值蒸发近3万亿。
连续大跌重创市场人气,也意味着调整或将延长。
市值蒸发近3万亿
隔夜爱尔兰危机引发外围市场大幅波动,A股市场受此影响早盘大幅低开。尽管此后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超跌反弹积极表现,但上证综指数次上冲年线遇阻回落,再度打击市场信心,尾盘在中小盘股急速跳水中,股指继续寻底。
短短四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从3147点直挫至2838点,沪深股指累计跌幅分别达到10.2%和12.9%。行业方面,有色金属、采掘、化工分别以18.91%、12.99%和12.55%累计跌幅,位列板块跌幅榜前三位。
统计还显示,11月12日至17日,A股总市值从近30万亿降至26.7万亿,近3万亿市值在此期间灰飞烟灭。俨然一个较小规模“5·30”。
深套投资者已经不愿意止损,而空仓者还在观望。昨日两市共计成交2919亿元,创出今年10月11日以来地量,表明目前市场下跌已属恐慌性杀跌。
俗话说“覆巢之下无完卵”,市场再现板块轮跌场景。昨日仅银行、保险板块收盘微红,而前期强势板块,如医药为首消费类板块以及创业板、中小板集体补跌,最终两市跌停个股近50只,进一步彰显目前弱势格局。
调整或延长
周二还普遍看多研究机构,昨日观点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一方面,市场连续下挫,前一天涨停个股后一天就跌停,反映出短线资金参与意愿极弱。另一方面,大智慧资金流向数据显示,昨日两市大资金再度净流出92.7亿元。
部分机构认为,经过连续调整大盘短期趋势已经发生变化。中期来看,连续缩量虽表明流动性泛滥所推动牛市行情暂告结束,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杀跌动能有所减弱,目前市场正处于探明短期底部过程中,后市可能复制8月至9月区间震荡走势。
南京证券分析师周旭指出,虽然短期由于指数偏离均线过远,会有反弹,但也应被视为减仓机会。
此外,分析人士大多把此轮调整主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央行货币紧缩力度超预期;二是爱尔兰危机引发美元持续反弹;三是临近年底机构有结账需要。
但广发证券分析师余晓宜指出,还有可能是因为市场担心明年企业盈利不如预期,“如果真是那样,此次调整还要延长”。(上海证券报)
短线可能超跌反弹
11月17日,港股未能扭转中短期调整弱势,连跌已经第四个交易日了。正如我们在昨天指出,由于大盘已跌穿了23867点图表支撑位,要提防调整深度以及宽度会有加大可能,因此在操作策略上有控制仓位必要。但是,我们对于后市判断未有改变。在美国等国家宽松货币政策基础未有改变之前,股市后市发展趋势仍可维持看多。至于中期走势方面,已可确认进入调整阶段,市场需要一段时间来收复。短期走势则有反弹机会,在累计跌幅已多前提下,出现超跌后回升绝不为奇。
恒生指数昨天出现低开低走走势,并且最终以接近全天最低位来收盘。盘面上看,调整压力来得比较全面,资源股和原材料股跌幅最大,内地推出物价控制措施,是困扰市场主因之一。恒生指数收盘报23214点,下跌479点,主板成交量有1030亿多元。目前,恒生指数已走出了一波四连跌,四天来累跌了接近1500点,短期跌势未有扭转,但是在跌近50日均线23039点和23000点整数关后,估计资金抄底博反弹意欲将有所提升。事实上,恒生指数已出现了短期超卖信号,9日RSI指针已回跌至33.8,而9小时RSI指标更是跌到了20以下,估计恒生指数出现超跌反弹已是迫在眉睫。
短期抄底博反弹目标,建议可以先锁定在香港地产股、香港零售消费股以及澳门博彩业股方面,这些品种应该可以避开内地调控物价风险。但是,在操作时候,建议以低买为主,避免追高,毕竟在博反弹操作里面,由于大盘仍处于调整态势,资金入市信心没有完全恢复,对于股价反弹回升幅度和后续性,都是要有所保留。(上海证券报)
继续杀跌空间有限 逢低寻找确定性机会
周三股指跳空低开后震荡走低,沪综指跌至60日均线附近,盘面呈现普跌格局,成交量急剧萎缩。前期不少强势中小市值股出现补跌走势,医药、酿酒、农林牧渔等防御性品种也遭遇明显抛压,说明市场在系统性风险下,没有任何板块是绝对安全避风港,而地产、金融等权重股出现止跌企稳迹象。
进一步杀跌空间有限
本轮急速下跌原因是多方面,但最根本因素还是在于央行连续性收缩流动性货币政策倾向,令市场预期发生了重大转变,而市场热钱和套利资金对于流动性收缩和政策转向是十分敏感,这使得10月份以来市场快速上升流动性基础受到削弱。
周三消息面上,周小川再次强调目前国内价格上行压力需要引起各方面关注。央行将着力提高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此番言论再次表明抑制通胀和流动性管理已经是管理层工作重点,短期内仍将持续,市场对于央行年内二次加息预期也日趋浓厚。尽管政策收紧趋势是确定,但是预计管理层短期内不会释放以抑制总需求和打击经济增长控制通胀政策信号。
在经过连续几日风险集中释放后,获利筹码清洗较为充分,周三盘中缩量明显,表明后续进一步抛压减轻。技术上也存在有修复要求,KDJ指标快速下行后已进入超卖区域,K线也已跌出了布林线下轨,短期年线附近应有技术性反抽机会,因此在目前点位不宜再盲目杀跌。
虽然在政策和情绪影响下,股指出现大幅杀跌,但是随着经济领先指标触底;相对高企通胀水平和极低固定收益回报率,负利率及国内投资者缺乏有效投资渠道现状难以改变,令股票相对价值优势仍然存在,封杀了股价大幅杀跌风险。这两天市场都是在一种恐慌情绪中度过,短期如果没有进一步利空消息出台,市场在消化以上因素之后,会有一个自我恢复过程,短线猛烈回调往往是资金重新发动机会。
业绩是选股首要因素
超跌有望带来股指技术反抽,但指数剧烈震荡加剧了个股结构性分化深化。在这次系统性风险释放过程中,几乎所有板块都经历了不同程度下跌,这也是市场挤泡沫过程,在这之后,也将成为资金捡拾便宜优质筹码好时机。临近年底,面对高通胀下政策面不确定性,投资者应当立足业绩增长确定性来挖掘行业和个股机会,确定性是未来配置主基调,有望在未来年报行情中有所斩获。从中期角度可以关注景气度较高行业,如核电、高铁、军工、机械等板块;其次,可以关注科技类板块如软件、电子元器件和信息产业等细分行业个股,还有消费类股票。从三季报情况来看,这些行业板块年报业绩增长是较为确定。
预计近期受到政策压力影响,市场需要经历一段时间休养,整体进入调整整固期,运行方式可能会以小箱体内横向整理来展开,时间周期上一般需要1-2个月。未来市场能否再度走强,需要宏观政策面以及资金面进一步配合。操作策略上,投资者应当控制好仓位,仓位比重控制在四至五成左右,持仓品种以业绩增长确定、具备低估值个股为主。(上海证券报)
股市表现是“振荡”而不是下跌
海通证券日前发布策略报告认为,流动性充裕与政策紧缩预期并存,市场进入震荡期。报告指出,通胀概念已成广泛接受主题,剩下问题是货币紧缩政策是否超预期。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票发行量事件看,采用“数量化”紧缩政策已无异议,问题焦点落在“价格工具”,即对加息问题判断。市场对这个问题各持己见,尚未共识。认为加息预期强烈理由毫无疑问是“抗通胀”,而认为加息概率较小理由主要是:中美利差处于高位,加息容易引发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热钱涌入,更难控制资产价格泡沫。
报告认为,管理层不会因为热钱问题而“投鼠忌器”放弃加息这样一个管理通胀有效手段。理由有三:1、政府决心:在美国QE2政策出台之后、在首尔G20会议美国盯住“人民币升值”问题之际,中国采取了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行动,显示中国决策层对自身通胀问题有深刻认识,中国治理通胀决心不会因RBM升值问题而收到干扰。2、防范热钱手段:首尔G20有效成果是,允许新兴国家根据各自国情采取类似“资本管制”措施以对抗全球流动性泛滥,巴西、韩国、泰国、印尼等已采取行动,这个局面对于中国防范热钱涌入、管制境外资本非常有利。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上,也开始出现外资限购措施。3、历史经验:2006、2007年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央行为控制通胀仍果断连续加息8次。所以,担忧热钱涌入,货币政策“投鼠忌器”理由并不牢固。中国加息政策还是取决于通胀形势判断。
国内通胀压力将持续到2011年2季度。历史经验显示,超过货币后1-2年,通胀始终有上行压力。而到2011年2季度前,正是处在这个时间窗口。在这个时间窗口内,存量货币发酵是通胀最根本原因,而天气因素、供求关系、输入性通胀是叠加在货币这一根本因素扰动项。食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只是特定表现形式而已,本质上说他们与房价上涨并无二致,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除了国内存量货币发酵以外,海外新增流动性也会带来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治理通胀需要从货币手段着手,在通胀起来之后,需要更激烈价格工具。基于此,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货币紧缩政策或将超市场预期。
未来,流通性、通胀和紧缩货币政策预期变化将影响市场走势。当紧缩预期弱化时,市场将获上涨动力;紧缩预期强化时,市场进入“振荡”。当下“货币政策之于A股”关系,犹如“美元之于新兴市场”关系。当美元走强时,新兴市场股指并没有下跌,并没有真正发生资金回流美国现象。一个可能解释是,“在全球流动性充裕背景下,没有比新兴市场更适合容纳大量资金,哪怕是在美元反弹时候”。如果这个解释时合理话,套用到国内就是“在存量流动性充裕背景下,股市仍是容纳大量资金理性场所,即便是货币紧缩时候”。因此,当前在货币紧缩预期加强时股市表现是“振荡”而不是下跌。(上海证券报)
相关财富 |
新闻头条 |
推荐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