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宁静的大学校园也充斥着互联网金融的影子。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了争夺有着近4000万名在校大学生市场,各类分期还贷,以免息、低门槛等名义在国内高校跑马圈地。
一个年轻生命逝去的背后
2016年3月9日,河南郑州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郑旭因为无力偿还共计58万的各种网络贷款,最终跳楼自杀。
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一个在校大学生竟然会欠下如此高额的网络贷款,是难以抵挡的诱惑?还是赤裸裸的骗局?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的近5万名大学生,并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份额。
事实上,自2014年起,各类校园分期APP登陆各大手机应用市场。在移动终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金融企业已经盯上了我国广大的在校大学生。客观上看,随着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也已经不知不觉地卷入到这场“透支消费”的浪潮中。
2016年1月,易观智库发布《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针对2893份大学生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于分期消费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超过67%的大学生用过分期消费并且表示还会继续使用。
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仅大把大把地撒钱做宣传推广,更是利用所谓的“代理”关系发展学生参与其中,不少校园分期借贷产品通过拉拢高校学生作为推广宣传人员,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让更多学生用户成为借贷产品的实际使用者。
“我的同学就是我的客户。”北京某大学就读的学生王安(化名)一直任学院学生会干部,2015年他成了互联网金融公司XX宝的校园代理。
切莫把大学生当作待宰的羔羊
未来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一连串血淋淋的事实一再教育着人们,能够抵制诱惑方能赢得未来。
郑旭的离开或许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但像他一样,因为为满足自己消费需求而背负巨额网络贷款债务的案例近年来却频繁发生。
2015年11月初,吉林市某高校大二学生小赵想去旅游无奈费用不足,后被人介绍通过一些分期借贷平台借款4000元,却不想最后被诱导提供身份信息购买多部苹果手机,如今起初的4000元借款,在分期平台上所需偿还的数字变成了5万元。
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2015年10月为了购买苹果6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2009年,银监会发文禁止银行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核发信用卡,而给已满18周岁的学生发卡,则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基于此项政策规定,各大银行纷纷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
然而,网络购物的大规模兴起,使得大学生透支消费成为一块“空白”,互联网金融企业乘势杀入。从表面上看是填补了大学生消费金融的空白,而实际上更像是恶魔的诱惑,让这些缺乏偿付能力的大学生去透支自己的未来。
校园司令曾测试使用多款校园分期借贷APP,在贷款资质填写中,这些所谓的低门槛产品仅需提供借贷者的姓名、住址、学籍、身份证等信息,某些平台甚至完全没有线下面对借贷者的审核,这种毫无风控把关的产品能走多远?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借贷产品的还款方式,让许多学生感到恐慌。尤其是还款时一旦发生逾期,随之而来的“利滚利”更是十分惊人。
以一款名为“名*贷”的产品为例,会收取逾期未还金额的0.5%/天作为违约金,另一款被称为“趣分期”的产品则要收取贷款金额的1%/天。还有少数小贷公司会收取贷款金额7%至8%作为违约金。
在校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容易还不上贷款。当资金链发生断裂时,后果如何,不言自明。更有一些同学会选择选择冒险“拆东墙补西墙”——再借一家平台补上家的亏空,如此一来,最后的问题借款只会越来越多。
透支未来:校园金融的信用基石何在?
根据易观智库的研究统计,按照2015年2600多万名在校生的基础、每人每年分期消费5000元来计算,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千亿元。这是一个庞大的金融市场,但这也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金融荒地。
尽管不少数据报告显示校园分期市场仍然可以期待,可是分期贷款在征信体系建设以及自身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却加剧了社会对相关产品的担忧。
“为什么有些平台只关注如何借款和催还,产品本身根本没有风控和监督,变向鼓励无经济来源的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相关企业除了产品研发和推广能力低下,企业道德意识的缺失,才是本质。”
校园分期借贷市场,征信系统纯为各家自行搭建。郑旭事件发生后,调查发现他居然在不同平台且自身无还款能力时完成借款,事发后,有某平台负责人称,“如果知道涉事大学生的信用记录,我们肯定不会批准贷款。”
需要看到,早在2011年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出《关于小额贷款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通知》,被普遍认为是为小额贷款纳入征信体系的信号。2013年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具备接入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机构应当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可是,在诸多条件限制下,小额借贷完全接入上述数据库速度依然缓慢,这也导致如校园分期借贷的小额借贷平台漏洞百出并频繁引发校园恶性事件。
专家指出,大学生本身理财意识淡薄,加上一些网贷公司为拓展业务,风险把控不严,贷款审核更是形同虚设,致使如郑旭一样的普通学生能贷款几十万,最终却陷入无法偿还的绝境。此外,部分网贷平台甚至恶意放贷,编织出“服务费”、“逾期费”、“催收费”等等陷阱,通过各种方式催收本金利息,谋取暴利,以至于很多学生陷入网贷泥沼。
相关财富 |
新闻头条 |
推荐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