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虹 苏巧凤
步入著名侨乡福建泉州“华侨新村”牌坊内,街外的繁华和喧嚣就抛在了身后。50多年过去了,这里风韵犹存,绿荫浓浓,虫鸣鸟叫,庭院花开,一幢幢糅合闽南风和南洋风的古朴老别墅,静默在幽幽凉风中,不时有买菜的老人遛着狗在路上慢悠悠地晃着回家,静谧而又美好。
这是中国首个归国华侨高档别墅区,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初的住户以印尼及菲律宾归侨、侨眷为主。据福建泉州《1949-1985年大事记》中记载,为了安置回国的归侨和侨眷,“1955年,始建华侨新村,历经数年建成5排48幢花园别墅建筑群。”
在爱国路上,一位老人正牵着自己养的小狗散步,他是第二代华侨张德源,退休后,他回到儿时生活的华侨新村,每日买菜遛狗、侍弄花草,陪老伴聊天,悠闲自在。得知笔者的来意,张德源老人带着笔者参观了华侨新村。
华侨新村2排12号,主人不在,笔者只好透过铁栅门和镂空的红砖院墙看里面的老建筑。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二层别墅,古朴的红外墙和些许斑驳的栏杆透露了它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特征。悬山式屋顶,红砖外立面,“洋式”外廊,偌大的庭院里,许多不知名的花草随风摇曳,为老别墅增添了几分生机。
“这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独栋别墅,也有几户人家共住的公寓。”张德源介绍道,华侨新村的建筑以砖石结构居多,尤其泉州特色红砖,4、5排也有一些花岗岩结构的建筑,中体洋饰,中西合璧,每个院子面积400平方米左右,庭院中栽花种草,即使在冬天也绿意盎然。
“现在有些房子已经是翻新过的了,这些别墅也有的卖掉,有的租出去,在华侨新村已经很难遇到第一代归侨了。”张德源指着几幢正在修建的房子感叹道,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华侨新村渐渐门庭冷落,因为一系列原因,陆续有归国华侨和侨眷搬离华侨新村,不少老别墅或经历改建,或几易其主,华侨新村已经不是纯粹的归侨居住地了。
然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泉州特色建筑风格和独特文化氛围还是得到了保存,并在后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发扬光大,“侨”味更浓。
去年9月,泉州鲤城区首次向企业家推介16个古城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泉州文化创意产业正式起航。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华侨新村以“侨”文化为主题,引入书画吧、文化沙龙、艺术家创意工作室、红酒吧、庭院咖啡、私房菜等高端休闲业态,形成幽雅的休闲街区。
红砖老别墅、绿油油的草坪、白色阳伞、古木桌椅……这可不是一般的民宅,而是华侨新村一家融古典与现代为一体的咖啡馆。“初到华侨新村,我就被这里静谧的环境和古朴的老别墅所吸引了,这里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咖啡馆馆主小林是个“80后”女孩,她回忆道,适逢正在国外的房主华侨陈秀宗也有意找人打理房子,小林就租下这幢面积近900平方米的老别墅,改造成咖啡馆。
小林说,房子的沉淀本身就是一种美,因此她大范围地保留了老别墅的原貌,并希望在保留华侨老房子的基础上,挖掘老房子的小故事,让华侨新村的老别墅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顾客可以坐在咖啡馆里,感受华侨新村积淀的建筑文化、华侨文化和历史文化,享受紧邻繁华闹市的别样清静。”
在华侨新村,像这种被改建成艺术工作室、展览空间或酒吧、餐厅、咖啡馆的老房子越来越多,而且不时有各种展览或是小剧场活动举行,为华侨新村增添了几许文艺浪漫和艺术氛围。
不单单是华侨新村,片区附近的旧厂房也在期待一场创意与传统的约会。当初为安置归侨子女而建的泉州机电厂,如今已经变身“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即将于元旦开业,届时,老泉州人井下听南音、品铁观音的惬意生活将重现古城。
此外,泉州卷烟厂和泉州轻工机械厂的创意步伐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围绕着华侨新村,一个集影视、音乐、摄影、绘画、雕塑等文化艺术元素为主题的餐厅、酒吧、工作室、展厅集群即将形成,成为泉州鲤城区北部时尚文化休闲娱乐带,华侨新村休闲创意园已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