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合资转中资”的先行者,天安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都将业务发展的突破口锁定在银保渠道。今年前10个月,天安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沪上银保渠道的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80%和98%。
不过,两家寿险公司的业绩表现却截然不同。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天安人寿沪上实现保费收入3.3亿元,增幅不足1%;光大永明人寿沪上实现保费收入14亿元,超过去年同期业绩10倍以上。
中方股东依仗相差悬殊
股东背景不同或许是这两家转制寿险公司业绩差别如此悬殊的首要原因。光大永明人寿股东分别为:中国光大集团、加拿大永明人寿、鞍山钢铁集团、兵器工业集团,注册资本30亿,其中光大集团控股50%并主导经营。
天安人寿股东分别为:天安保险、领锐资产、北京供销社投资管理中心、北京金佳伟业信息咨询公司、陕西华秦土地复恳整理工程,注册资本金5亿元, 5家股东占股均为20%。
光大集团立志于打造金融集团,将光大永明人寿视为保险业的重要布局,并加大投入与扶持力度。光大集团总公司董事唐双宁表示,光大永明人寿转制中资使得光大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格局进一步形成,光大永明人寿将力争用5到7年的时间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快速均衡发展,主要业务经营指标进入全国寿险公司前10名。
“转制中资后,光大集团作为控股方主导经营,将使各类资源的整合使用更有效率。股东方的重视和投入使得公司在渠道打通、业务开拓和品牌建设方面更为顺畅。”光大永明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徐萌如是指出。
同样转制为中资寿险的天安人寿则没有那么幸运。据知情人士透露: “股权的均分使得公司的经营主导难以形成合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最有可能掌握主导权的天安保险,本身也在经历新股东入主的磨合期,加上此前的经营亏本、年内注资尚未到位等问题,使得天安保险很难兼顾天安人寿的业务布局。”
《2010中国保险年鉴》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天安人寿赔付率92%,费用率18%,净亏损451万元。知情人士透露,天安人寿的前身恒康天安人寿本身在市场上知名度不高,从2004年开始就在寻找新的投资者。“最近5年来,股权难变,业务难上成为困扰天安人寿的最大瓶颈,中层管理人员都在这种无望的消磨中出走。在总部上海,公司营销员团队最多时达到500人的规模, 2007年下滑至250人。”不过,即便实现转制,天安人寿的营销员团队依旧无法到位——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天安人寿营销员人数仅41人。于是,转而押宝银保渠道,成为公司寻求业务突破的重要举措。
业绩准绳决定产品形态
在寿险业结构调整、大力倡导发展银保期缴业务的当口,天安人寿于今年8月在沪推出 “红禧年年”趸缴型分红险,当月即实现保费收入5130万元,并凭借新产品连续2个月超过5000万元保费收入的表现,避免了负增长的尴尬。仔细分析天安人寿的业绩现状,通过趸缴产品冲业绩似乎是该公司不失体面的最佳方案。
在上海市场上,天安人寿前7个月在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49亿元,而去年同期的银保业绩为2.55亿元,同比下降41.6%。
“业绩的负增长肯定令新股东脸上无光,尤其是公司转制后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个险渠道短期增员无望的情况下,通过银保趸缴看起来是最恰当的方法。”知情人士透露。
“天安人寿是如今中小寿险公司业务相对困顿的一个缩影,简单的股东变化或者转制一时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在新股东借力不足的背景下,天安人寿如何实现业务定位,如何重新构建渠道、打造新品牌,这些问题远比避免负增长的尴尬要重要很多,毕竟通过趸缴实现的保费增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有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和天安人寿类似,光大永明人寿的业务起步也是依靠 “金如意”等趸缴型分红险。不过,由于没有背负挽救业绩颓势的压力,光大永明人寿得以向银保期缴转舵——继去年推出 “金宝顺”期缴型分红险,光大永明人寿又于今年8月推出 “丰盛百年”期缴型年金险,并逐渐成为主打产品。今年上半年,光大永明人寿上海分公司银保期缴保费收入113万元,而最近5个月银保期缴保费收入916万元,期缴业务增长明显。 “从提升保费规模的角度看,期缴产品明显不如趸缴产品,不过公司已经将银保结构转型定位下半年主要方针,即使出现环比负增长也在所不惜。”光大永明人寿上海分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相关财富 |
新闻头条 |
推荐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