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以下简称《通知》),一经出台就触动了相关业界敏感的神经。银行态度保持低调的同时,保险公司也三缄其口。如一位业内人士表述的那样,《通知》的细则未出台前,不能太早做出判断,毕竟涉及到两方的利益,如果执行不好,可能会“两败俱伤”。
银保产品营销遭反感
《通知》发布后,本报陆续接到读者打来的电话,纷纷讲述自己在银行储蓄时误买保险的经历。
一位姓于的先生打来电话说,自己的母亲去银行存钱时,被告知有一款理财产品,年收益率比银行存款高,如果购买,还赠送一床蚕丝被。于先生的母亲动心了,购买了两份理财产品,乐呵呵的拎了两床被回家。于先生晚上回家后听了母亲的讲述,感觉应该是保单,但是因为没有保险合同,也并未听工作人员说起关于保险的事,就没在意。直到一个月后,母亲接到银行电话通知,拿回了保险合同,于先生才知道被“骗”了。于先生十分气愤,想拒买,但是过了投保的犹豫期,退保还要承担近一半的损失,只能被迫接受这份保险。
退休工程师马先生也通过电话讲述了他被迫买保险的亲身经历,去某国有银行存款时,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一款理财产品,同时告知马先生购买3万元即可获赠保险。马先生看这款理财产品不但保本,且年收益率最高能达7%,就签了字。同样是半个月后接到电话通知,结果发现自己买的理财产品是保险,而且是连续5年缴存。马先生说,他对保险并不反感,只是这种营销方式让他难以接受。尤其想到以后四年每年都要固定拿出3万元买保险,这让他感觉经济压力很大。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到银行存款时,如果遇到收益高、送保险的理财产品,最好问清楚再购买。另外,长期人身保险都有犹豫期,在犹豫期内投保人反悔只需支付工本费。
银保集体沉默
记者就《通知》采访银行时,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尚未收到相关文件,具体的措施还需要时间才能制定出来。
但多数银行都表示,会按照《通知》的要求执行,而且银行也不会选择太多的保险公司。记者走访了几家国有银行的营业网点,发现银行网点有摆放着“某某证券”字样的桌子,但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已经看不到了。且银行工作人员的制服上都挂有银行工作人员的标牌。
记者采访中发现,银行和保险公司对这一《通知》双双表现出低调的态度,接受采访时一再表示,不要提名。对于双方的敏感态度,一位保险公司的人士表示,保险的营销渠道主要分为个人即保险营销员、银行代销、电话销售三种渠道。其中,银行代销一直是各保险公司的重要阵地。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其重要性,2009年辽宁银保产品实现了125亿元,银代业务在当年的市场份额占48%。而在全省寿险业务当中,银行渠道的产品销售占总量的三成以上。该业内人士表示,《通知》中要求,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原则上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如今全省寿险公司已有10余家,未来如何合作,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主导权和话语权。
但也有银行界的业内人士表示,《通知》的出台对银行也存在一定影响。银行的全年利润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第三方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也占了其中一部分。所以银行在处理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时,也会相当慎重。
相关财富 |
新闻头条 |
推荐财富 |